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0/08/11文章介紹:自新聞業出走的抉擇:數位時代的記者離職歷程研究(劉蕙苓)

撰文 楊鎵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網友都笑記者快來抄」、「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離不開的兩難,新聞媒體的公有地悲劇〉探討新聞媒體無償提供臉書大量的新聞內容,創造高流量之餘,卻犧牲新聞價值與品質的現象。在生產大量內容、即時新聞、經營粉絲團背後,是新聞記者過勞的付出,這也是劉蕙苓的研究--〈自新聞業出走的抉擇:數位時代的記者離職歷程研究〉一文所關注的現象。

 

相對於過去研究僅關注離職意向,作者認為離職是一個歷程,包括從萌發離職想法、衡量離職利弊,到決定採取離職行動三個步驟。作者透過三種離職因素進行討論:

 

第一,工作是否符合自身的價值理念、職涯目標與規劃?當工作內容不符合上述期待時,則會產生自我衝突,出現「心象受阻」(image violation)的情形,從而選擇另謀他職。

 

第二,是否有特定事件導致員工出現離職的想法或行動?例如組織重整、同事或親友傷亡、水災火災等事件的發生,都可能引發萌生離職的意念,在離職研究被稱為「衝擊事件」(shock)。最近鄉民盛傳台新員工集資包牌,意外奪得威力彩頭獎16.5億,引發集體請辭網路謠言便是一例。

 

第三,離職抉擇歷程也受到拉力與推力的影響,拉力如完善的退休金制度、工作安全感、合理的工時與友善的辦公室氛圍等;而推力則通常是相反的,如員工福利差、工時過長、缺乏工作安全感與穩定感、合約沒有保障等。

 

透過深度採訪離職記者,研究發現:

衝擊事件並非萌生離職念頭的條件,主要在於「過勞」與「不符合工作期待」。在要求多工的數位環境,文字撰寫、影片剪輯、經營粉絲團,特別是即時新聞使記者疲於奔命,長期下來導致身心俱疲;然而付出許多勞力僅僅生產出廉價的內容農場,這與記者對新聞業的自我期許跟專業價值產生衝突,萌生退意。

 

在評估離職的過程,雖然有多種拉力,包括對新聞業的熱愛、擔憂沒有其他專長、離職後的經濟負擔等,試圖阻止記者,但總體新聞業環境日薄西山,包括新聞品質降低、記者專業形象備受社會質疑、薪資增長服務縮減、面對數位環境迅速變遷的茫然感與不安全感,顯然而推力高於拉力。

而最後採取離職行動,衝擊事件反而扮演最後一根稻草,例如公司內部數位政策變動頻繁、主管領導風格高壓易怒,還有因為長期過勞所導致的疾病,都促成記者最終選擇離職一途。

 

 

 

〈傳編有話要說〉

在記者這行萌發離職的因素不是衝突事件,而是心象受阻,反映出記者對新聞業抱持一定專業價值與社會責任,而與當前記者被要求成為「內容農場製造機」之間產生強烈的認同與價值觀衝突,因此萌生退意,畢竟新聞這行業與其他工作相比多了社會責任與公共價值的特殊性。

 

然而研究結果也指出,新聞業已從過去受人稱羨的工作轉變為「血汗」行業,亟需改善工時問題與薪資待遇,否則未來會愈來愈缺乏人才。然而在現況沒有獲得改善之下,作為有志於從事新聞行業或剛踏出職場的新人,或許都該問捫心自問:「新聞時至今日,到底是一種志業?還是一種人生中繼站?」早一步釐清自己對於職涯的發展與規劃。

 

 

 

明阿仔讀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甲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

https://mcr.nccu.edu.tw/web/backissues/backissues_in.jsp?pp_no=PP1596102310471

文章作者:

劉蕙苓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