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0/04/30文章介紹:閱聽人詮釋跨媒介角色之紀實支線歷程初探:以經典童話角色為例(賴玉釵)

撰文  劉倚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你聽過「聖地巡禮」嗎?在動漫世界中,由於許多創作的故事舞台奠基於現實場景,沈浸於作品中的閱聽人會比對、甚至一眼看出取景所在,進而尋訪該地,感受與想像作品所欲傳達的意義與思緒。曾聲名大噪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就曾引發「聖地巡禮」熱潮。

 

而你是否知道,近年盛行的影視改編作品,除特定場景外,還有更多「紀實素材」,亦扮演著閱聽人詮釋或再創作文本的「想像資源」?

 

近年改編暢銷文學或經典童話的影視作品盛行,促成此種跨媒介敘事的產業端,更倡議發展相應的紀實素材為作品支線,讓「虛構」的作品更能與閱聽人真實經驗唱和。

 

但在學理層次,紀實素材如何影響閱聽人文本詮釋甚或再創作,在當前「跨媒介時代」,已非既有「文本分析」及「讀者反應論」等論述所能完整含括。

 

據此,作者以經典童話為例,探索閱聽人在欣賞此類跨媒介作品時,與之相關的紀實素材將如何影響閱聽人詮釋歷程。

 

研究發現,面對此類跨媒介敘事,無論是改編者或閱聽人,皆具有與原作相應的知識與想像,改作者以此為本,設計、呈現盡可能「原汁原味」的故事場景;閱聽人則會以此作為文本詮釋的期待與想像資源。

 

此外,跨媒介敘事尚有更多既存或刻意製造的「外延文本」:與作品相關的史實典故或文化脈絡、圍繞作品而生的幕後花絮或主題展覽、為作品打造的音樂,甚至是參演角色在戲外的公眾形象等,都將可能維繫或改寫閱聽人對作品的感受與詮釋。

 

換言之,我們對於單一作品的詮釋與想像,並不侷限於作品本身,更牽涉到與作品相關的、更為廣泛的社會與文化線索。

 

此文的學理卓見也正在於此:這些文本之外的紀實素材,不僅是產業端更能充分揮灑之處,同時也是促使閱聽人更深入享受作品,或重新認識故事的重要資源。

 

看到這裡,傳編編想說……

 

由此文可見,閱聽人顯然是越來越「聰明」了。或者說,當代學界對於「閱聽人」概念的探索與理解,明顯地更加深入與精緻了。

 

若欲進一步探索諸如自發挖掘作品相關典故、或是「聖地巡禮」這類包含但不限於作品本身的閱聽人實踐樣貌或產業施為,相信此文創見亦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引玉磚。

 

另一方面,相較於此文從「閱聽人感受—(跨)媒介內容」這組關係來深化閱聽人多元樣貌,國內學界也有從「閱聽人—媒介技術」角度,來理解閱聽人何以追求「更真實」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是發表於本刊的前期傑作喔!

 

學術研究成果如此豐富深入的期刊,當然是要先對粉專按讚分享設為搶先看的啊啊啊~~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甲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閱聽人詮釋跨媒介角色之紀實支線歷程初探:
以經典童話角色為例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思考有指引是因為有人為你披荊斬棘

#防疫期間請勤洗手戴口罩多讀論文

#邊看片邊挖掘典故也是不錯但聖地巡禮什麼的還是修但幾咧啦

 

 

 

延伸閱讀:

賴玉釵(2019)。〈閱聽人詮釋《哈利波特》故事網絡之跨媒介地景歷程初探:以虛構文本、文學地景及周邊為例〉。《傳播文化》。18: 44-93

賴玉釵(2016)。〈跨媒介敘事與擴展「敘事網絡」歷程初探:以國際大獎繪本之跨媒介轉述為例〉。《新聞學研究》,126133-198

蔡琰、臧國仁(2017)。〈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新聞學研究》,1311-48

 

圖片來源: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5/08/life-stories-narrative-psychology-redemption-mental-health/400796/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