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頁數:﹣ 主編的話-再訪性/別專題
專題論文
作者(中)
客座主編 康庭瑜
中文摘要
《新聞學研究》再訪性/別(Revisiting Gender and Sexuality)專題自去年一月起徵稿,經過一年的收稿、審查和編輯,於本期出刊。共收錄四篇研究論文和一篇書評。

傳播領域研究性別,已至少有數十年的時間。在早期,這一個主題的研究有幾種不同的取徑。社會語言學和口語傳播研究傾向關心男性和女性兩者之間不同的傳播模式;而再現取徑的研究,則聚焦分析大眾媒體如何建構從屬的女性形象;效果研究和閱聽人研究再接力探索,追問這些再現如何形塑閱聽人的發展、角色學習,和對於性別的詮釋。

在近年,傳播與性別研究領域開展了一些新的研究議程。這一部分是因為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領域晚近帶來了一些新的概念。這包括了拒斥男性與女性生理性別(sex)作為二元對立的研究變項,引介社會性別(gender)作為分析的單位,並且受到後現代理論的影響,指認了社會性別的流動性、展演性和多元可能,這開始鬆動了過往以二元(生理)性別(男性vs.女性)作為自變項的研究傳統。

此外,性相(sexuality)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在過往,傳播學門的文獻討論性別時,大量聚焦於女性社會性別再現的研究,近年則開啟了性相再現的研究主題。在此同時,女性社會性別再現的研究本身也獲得新的進展,這是由於媒體再現時常能吸納社會中快速變動的女性角色,因而有了新的性別再現政治。

媒介形式的轉變也催生出新的研究議程。新傳播科技帶來了再現以外的研究關懷,從科技近用、空間經驗到人機互動等,研究者從更多的角度來討論性/別議題。

本刊收錄的四篇研究論文反映了這些晚近的研究潮流。侯政男〈從愛河左岸邂逅到行動數位化妝舞會:高雄年長男同志的地緣社會網絡關係演進之初探〉分析社交應用程式的出現如何與男同志生命史交織。本研究聚焦在一個過往研究較少關懷的脈絡──高雄年長男同志的社會網絡。透過訪談,它記錄了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詳實地報導了1960年代至今,高雄在地產業和國際政治位置的變遷,以及不斷演化的傳播科技風貌,它探索這些變遷如何形塑出高雄變動的國族政治、階級結構、社會網絡,從而促成在地同志社交空間的轉變。

新傳播科技除了帶來同志社會網絡的嶄新經驗,它也重塑了傳播產業的勞動條件。林怡潔、單蔓婷〈中國大陸女性社交直播主的數位勞動與性別政治〉訪談了女性直播主,探索數位影像產製的勞動經驗,並且分析這些勞動的內容究竟是一種男性凝視下的受害經驗,或是能為女性賦權。研究資料揭露了受害和賦權概念的複雜性,以及新興傳播工作型態如何受到平臺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等多重角色形塑。

再現的研究取徑也帶來一些新的批判觀點。溫涴鈞、王嵩音〈臺灣BL劇敘事結構與同性戀情再現之研究〉分析臺灣BL劇的戲劇文本。研究資料指出,這些敘事一方面建立性別友善的論述,然而另一方面,BL劇烏托邦式的描繪,也可能遮掩了真實世界中異性戀霸權作用。

另一個再現取徑的研究論文是鍾方琦〈Pick Me Up! 指夢為馬:後女性主義時代中國養成系女團真人秀之女性性別氣質、賦權進程及新自由主義再現〉。它分析中國真人秀節目如何打造新興的陰柔氣質,精彩描繪出後女性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如何在中國在地化,並且評析這個在地化的性別氣質中,權力如何交織。

本次專刊也收錄一篇書評:余貞誼〈線上厭女的物質論與工具箱:《線上性別仇恨》〉。線上性別暴力是近幾年女性主義高度關心的議題。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迫切希望能催生新的政策和新的線上互動文化。本書於2019年出版,書中的分析適時地回應了這些期待。本書評除了介紹主要論點,也將本書觀點安置到更廣的理論脈絡中,與線上性別暴力的其他觀點相互類比和區異。

期待讀者也能和我一樣從本次收錄的文章之中得到閱讀的樂趣。

《新聞學研究》客座主編 康庭瑜 敬上
2021年1月
878次下載
2021/ 冬
No.146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