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鄭宇君  Yu-Chung Cheng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四月初接獲好消息,迫不及待跟各位讀者分享。《新聞學研究》榮獲國家圖書館頒布「113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傳播學門核心期刊之「期刊即時傳播獎」、「期刊長期傳播獎」。前者評選指標為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112年之5年影響係數」;後者則是以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近40年來被期刊、學位論文、專書、專書論文等4種類型文獻引用之總數作為評比指標。感謝各位讀者支持與肯定,本刊將持續努力推出優質傳播論文與學界同好分享。

 

本期《新聞學研究》刊登了「串流時代的影視文化──新媒介、新實踐」三篇專題論文。本專題主要關注的是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如何影響影視音文化的產製、敘事、接收及商業模式,並探討其對傳統媒體生態造成的衝擊。專題徵稿期間為20242月至7月,共計收到八篇投稿論文。經過嚴謹的匿名審查程序,最終有三篇專題論文通過審查,於本期刊出。

 

這三篇論文分別從不同角度,勾勒出串流影視媒體與全球化脈絡之間的文化構連關係。無論是地方小鎮的足球賽事成為串流影視平臺上的全球熱門運動紀錄片,或是串流平臺的閱聽行為改變當代電影及電影院產業的生存樣貌,皆展現出串流媒介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此外,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串流直播平臺的「能供性」也能解釋何以某些次文化──如源起於日本動漫文化的虛擬網紅直播(VTubing)──得以吸引全球閱聽人的現象。

 

第一篇專題論文為陳子軒的〈小球會、大明星、全球城鎮:串流平臺下的運動全球在地辯證〉。本文以全球影音串流平臺播放的紀錄片系列《小球會大明星》(Welcome to Wrexham)為分析對象,該系列聚焦於英國威爾斯的Wrexham AFC足球隊。作者透過批判論述分析、實地田野觀察與訪談,從文化親密性與集體記憶等面向切入,探討此紀錄片對Wrexham當地所帶來的影響,並省思近年來串流平臺的運動紀錄片如何成為擾動全球與在地關係的新觸媒。

 

第二篇專題論文為袁支翔的〈銀幕與螢幕的戰爭?以新媒介基礎設施觀點試析串流時代的電影文化〉。本文援引中介理論的「新媒介基礎設施」之觀點,與相關電影研究進行對話,作者透過與10位資深電影工作者的深度訪談,試圖探究串流平臺對既有電影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影響。本文初步歸納出三項由串流平臺驅動的「再中介化」現象:(一)串流平臺賦予觀眾時空上的便利性,但在演算法與推薦系統的中介下,觀眾的自主性亦有增減;(二)串流平臺提高觀眾對電影作品的要求,催生出經典電影、場域空間與特典文化等具體實踐;(三)串流平臺改變了電影的發行結構,傳統與新興中介者相互競逐,使電影產業的價值鏈變得更為複雜,也逐步影響觀眾對電影的認知與態度。

 

第三篇專題論文為柯籙晏的〈從面具到化身:媒介、展演與文化在VTubing媒介生態演化中的動態交織〉。本文探討近年新興的虛擬網紅直播(VTubing)現象,作者以媒介生態學方法論為出發,並以Hololive所屬VTuber的直播實踐為例,指出VTubing不僅承襲了「蒙面展演」(masked performance)傳統,更能適應串流直播的生態,搭上日本動畫全球擴張的浪潮,同時掌握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封控的契機,使其在主流媒介文化中煥發新生,進而造成某種程度的全球化現象。

 

除了「串流時代的影視文化」三篇專題論文外,本期《新聞學研究》亦刊登一篇書評與一篇傳播現場直擊。

 

本期書評由王淑美撰寫的〈排序社會是美夢還是噩夢?介紹The Ordinal Society〉。本書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Marion Fourcade與杜克大學的Kieran Healy兩位社會學者合著,深入剖析現代社會對「排序」的依賴及其社會意涵。該書指出,人們起初對各種量化排序的科技充滿期待,希冀能擺脫由國家、資本、階級與族群等權力結構主導的舊秩序,回歸以「個人」為中心的衡量方式。然而,當今的發展卻由資本與大型科技公司主導,逐漸取代草根能量,導致排序機制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基礎設施。作者認為,排序技術並非中性,而是深度介入並重塑社會階層,其所帶來的權力效應,已全面影響我們的生活與未來。

 

本期「傳播現場直擊」則由林怡潔撰寫的〈2024年美國計算與新聞學會議側寫〉。作者實地參與202410月在美國波士頓舉辦的計算與新聞學會議,藉由從不同主題的報告中觀察新聞界實際如何應用新科技進行創新性報導,並探討AI技術對新聞業所帶來的衝擊與轉變。

 

今日,人們透過串流影視平臺觀看各式影視音文化,幾乎已成為日常無所察覺的一部分。多樣且精采的節目內容吸引我們在各種閒暇時光中「追劇」,無論是透過手機、平板,或智慧電視,皆可輕鬆上手。然而,我們幾乎忘了這些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出現在每個人的終端裝置上,背後其實仰賴的是一套截然不同於大眾媒介時代的傳播基礎建設。

 

串流媒體對當代傳播文化的影響,將遠超乎人們的想像。它打破了時間、地域、國族文化與語言的界限,透過平臺/演算法的排序提供個人化的選擇;但同時,也可能造成少數語言文化影視作品的邊緣化或消失。希望本期專題所帶來的討論只是個開端,未來能激盪出更多關於串流影視音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多元觀點。

 

 

《新聞學研究》主編 鄭宇君

20254

 

2025/ 春
No.163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