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修辭、論述與意義  / 蘇蘅
編輯室報告

近數十年來,由於科技與社會變遷等因素,使得語言現象繁衍滋生,文類眾多,變化之大,變成傳播研究不可忽視的議題。本期專題「修辭、論述與意義」,即呈現臺灣和中國大陸學者對此議題的挑戰,從廣告、報紙、個人和文化現象對語言與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提出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

 

 

本期共有五篇專題論文,分別是:〈以「科技」為名:藥妝產品廣告的說明、用詞與說服策略之分析〉、〈「婦女解放」還是「女權主義」?以《人民日報》看中國國家敘事中性別話語的變遷〉、〈恐怖的陰謀:1950年代初期匪諜新聞的詮釋〉、〈2008年總統大選前後報紙對周美青報導的論述分析:成員類屬分析的觀點〉和〈告別杜思妥也夫斯基?晚期巴赫汀思想的空間語藝觀與其時間/實踐性〉。兩篇書評分別為陳怡璇的〈美國報業走向廉價商品的數位化之路:評《嘗試錯誤》〉和張鴻邦的〈中國媒體素養教育的嘗試:《媒體素養教育在中國》〉。

 

 

語言學的轉向曾提出「意義從何而來」的提問,隨著文本表達的豐富和多義開展,語言學不但接合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領域,近十年來,這些研究領域也產生非常有趣的重疊和交互影響。可以發掘出不同時代的論述主題、多彩多姿的內容和意義,以及再思語言與社會體驗的關係,研究亦可間接見證不同時代的政經社會背景和特徵。

 

 

黃靖惠、劉宏毅的〈以「科技」為名:藥妝產品廣告的說明、用詞與說服策略之分析〉,旨在探討廣告如何呈現藥妝產品使用的科技,包括對科技內涵的說明、對科技的稱呼用詞、以及說服消費者的策略。本文蒐集20142016年間二十個月的健康醫療雜誌、美妝雜誌及藥妝店廣告,依據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說服傳播概念,進行內容分析。結果顯示:(1)科技內涵的說明偏重科技的效益;(2)對科技的稱呼主要以過程語詞、形容語詞及命名語詞搭配使用;(3)廣告主要以功能價值進行理性的訴求。此現象顯示業者營造偏向理性的說服策略,在廣度和深度有待改進。

 

 

黃雅蘭的〈「婦女解放」還是「女權主義」?以《人民日報》看中國國家敘事中性別話語的變遷〉,研究《人民日報》19492014年的1628篇關於婦女解放運動的報導,發現透過新聞的題材、核心人物和敘事框架等話語策略,「婦女解放」已被建構為婦女運動的核心話語;中國共產黨用不斷更替的詞彙來推動新思想和政策,構建中國婦女運動的行動主體、行動方式和行動邏輯,具有反封建、反官僚資本和反帝國主義的性質;也帶動市場導向的大眾媒體如《南方都市報》,積極參與「婦女解放」的話語建構。

 

 

從傳播儀式論來看,新聞不只是資訊,更是文化價值的展現,黃順星分析1950年代初期的《中央日報》和《鈕司》週刊的匪諜新聞,發現匪諜不只在當時被視為叛國者,更簡化為善惡二元對立區分敵我,阻礙後人認識歷史真相,形成當代的集體記憶。〈恐怖的陰謀:1950年代初期匪諜新聞的詮釋〉一文,探討1950年代臺灣戒嚴時的新聞控制和思想檢查,使反共復國的價值得到正當化,卻也掩蓋後人認識歷史真相和想像未來的不同可能性。

 

 

每逢選舉皆有研究探討各種媒體選舉議題,黃學碩的〈2008年總統大選前後報紙對周美青報導的論述分析:成員類屬分析的觀點〉以女性性別角色的論述建構,分析2008年《聯合報》和《自由時報》如何運用類別身分建構周美青的形象。研究發現報紙報導中有25種與周美青有關的身分稱謂,且其分類有各自與社會常識連結的活動,呈現一種社會規範秩序運作的邏輯。這篇論文不僅透露臺灣社會對不同身分的公共性想像,也可以看到社會既存論述結構對於報導形成論述壓迫,構築相互操作的動態影響。

 

 

王孝勇的〈告別杜思妥也夫斯基?晚期巴赫汀思想的空間語藝觀與其時間/實踐性〉推敲晚期巴赫汀(Bakhtin)自歌德「教育小說」中所提陳揭示的空間語藝觀與其時間/實踐性,並發現晚期巴赫汀既有歷史感又有未來性的空間語藝理論,最關鍵的意義,在於它確實將語言的社會改革與實踐性置於「對話」的位階之前或之上。對於晚期巴赫汀思想的空間語藝及其時間/實踐性的歷史意義探討深刻,發人省思。

 

 

本期兩篇書評都很精彩,評析的書分別於2015年和2016年出版。陳怡璇撰寫美國德州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齊湘著名學術著作Trial and Error的書評,認為該書挑戰報社一廂情願投入數位化策略的錯誤,反而造成寶貴資源錯置、誤解讀者需求、新聞品質惡化,本書作者齊湘勇於挑戰多數人深信不疑的直覺,值得贊許。書評從「美國報業數位化策略」指出讀者值得注意這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評論文字流暢,見解深刻,不可多得。

 

 

張鴻邦評析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一書,該書雖以中國大陸為主,也含納香港和臺灣的媒介素養教育。不過張鴻邦指出,中國媒介素養教育仍屬初步發展階段,推動政策亦不明顯,該書卻未詳細描述,誠為缺失;不過作為入門書,仍有可取。

 

 

個人擔任本刊主編一年,任期已滿,非常感謝《新聞學研究》編委、助理編輯楊鎵民、吳岱芸和吳俊葵的盡心盡力協助。能與優秀的編委和助理編輯一起工作,深感榮幸。

 

 

下一期開始將由政大新聞系教授江靜之接棒。將有一番新氣象,請各位讀者繼續支持本刊,給予指教批評。

 

《新聞學研究》主編 蘇  

 

20186

2018/ 夏
No.136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