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1/09/30文章介紹—環境議題的媒體關注與框架分析:以臺灣及美國報紙報導空氣污染議題為例(楊意菁)
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早已是全球性議題,傳播學界亦對此多有關注。但不知看倌們是否察覺,「空氣污染」議題雖然切身而具高度研究價值,相關成果卻仍罕見,十分值得深耕。
 
楊意菁 在理解空污議題的媒體再現時,採取在環境傳播研究領域中誠屬難見的研究視角:以 #媒體報導量 理論指引為經,對《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經濟日報》與《紐約時報》等台、美五家主流報章媒體,進行橫跨30年、超過一萬四千則新聞報導的歷時性趨勢分析;另以 #新聞框架 理論為緯,進一步對《聯合報》與《紐約時報》進行空污議題的框架比較分析。
 
研究發現,三十年來,隨社會關注提升,空污議題報導整體數量亦漸增,環境事件或相關政策直接影響媒體報導量的消長。在臺灣,特別是在冬季、對中南部地區的空污報導較多,顯見臺灣空污新聞明顯與季節與地區特性有關;相對而言,美國空污新聞就未呈現此趨勢。
 
在新聞框架部分,台美新聞報導皆重巨觀政策、輕微觀個人生活,且多聚焦探討何種政策有助解決空污問題,但《紐約時報》消息來源明顯較為多元,也較常關注空污可能造成的負面後果。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台美,空污新聞報導中皆罕見「科學與知識」、「公民參與」二種報導框架。報導除較少著墨於公民意見或參與行動,更重要者,環境報導常與政治領域緊密連結,相對缺乏從基礎「科普」角度來報導空污相關知識,這些都將是未來環境新聞可以多加深入、強化的報導面向。
 
#傳編有話要說
本文嘗試梳理橫跨30年、上萬則的相關報導,雖因時間維度跨幅較大而產生資料蒐集限制,然瑕不掩瑜,不僅帶領讀者掌握台美空污新聞報導長期趨勢,更指出現行主流報導框架及未來可深入之處,實具高度研究貢獻。
在媒體多元發展趨勢下,新聞媒體仍舊堅守崗位,本文則另點出已有不同媒介形式(如紀錄片)深入探索空污議題,不同媒介形式間甚至隱約互文呼應。而空污做為環境議題之一環,除牽涉政治、經濟、文化等複雜因素,在臺灣尚與季節、地理環境高度相關,種種環節俱皆指向空污議題值得更深入、更細緻的研究探索;想當然,在往空污議題研究披荊斬棘的路途上,本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啦。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甲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配圖來源:https://www.expressworks.com/sustainability/air-pollution-and-accountability/?fbclid=IwAR3Nl-_0uWfRWWd7jdsHeMwC9DymsxORnnzDb_Tzd1KAYGI3uf5M09m2Aqg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