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1/09/30文章介紹-建構新聞工作者傳播工具與人脈互動的架構:從社會資本交換與再媒介化之考察(陳雅惠)
傳播科技進展已使新聞實務工作產生質變。除了報導形式更加多元,記者在產製新聞時所仰賴的「人脈」,同樣也因新傳播科技居中運作而產生不同樣貌。傳播人對此或許早習以為常,但究竟要如何具體說明此種變化?
傳統新聞理論經常將記者人脈定位於「消息來源」加以討論,但記者與消息來源間究竟如何「共生共舞」,往往被視為難以言明的默會知識;如今,新聞工作者人脈互動與工作流程已離不開多樣化的新傳播科技,對傳播工具使用進行考察,不僅有助掌握前述「默會之知」的內涵,也更能藉此理解新聞產製的當代樣貌。
為嘗試建立具在地文化特殊性的當代新聞產製實務「理念型」分析架構,#陳雅惠 援引 #社會資本 及 #人情與面子 理論觀點,輔以傳播科技 #再媒介化 論述,將科技區辨為報導型工具及社交型工具。
記者對科技工具的交錯運用,則進一步構築出 #定位觀看性人脈 與 #網絡關係型人脈。前者意指新聞內容的資訊交換、聯繫查證、採寫發佈所需之人脈資源及科技工具,後者則更接近於新聞工作的「後台」,舉凡人際交流、自我曝光、情感維繫所需之科技使用皆屬此範疇。
將此分析架構應用於考察記者實務工作,作者則據研究成果做出提醒:前述類別建構具一定說服力,但並非截然二分,而更常展現為交叉貫穿、兩者相融的型態;個別新聞工作者的科技工具使用與人脈構建歷程,也都隨情境處遇有所不同。於此也跳脫了科技決定論,凸顯出「情境脈絡」對新聞工作資源積累與應用的重要性。
#傳編有話要說
本文將長期被視為難以言明的新聞工作者人脈構建與維繫過程進行具象化的理論建構,可說是打開了新聞業中某些默會之知的黑盒子,無論是新聞實務的圈內人、局外人甚或產業後備軍,皆因此得以窺其堂奧,在理論與實務方面皆具高度參考價值。
有趣的是,本文透過建立分析架構揭開部分新聞工作的神秘面紗,但科技工具五花八門又高度普及,各行各業也都難免依賴人脈資源,以及傳播科技的多工使用。本文的具象化分析架構,是否也能有助於理解其他類型的媒體工作,甚至是其他產業別的工作型態?在這個「媒介化」的時代,傳編相信是很有機會的!
本文已為新聞工作中的人脈關係與傳播工具使用點起明亮火炬,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心中是否也燃起新的想法?歡迎與我們交流!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甲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配圖來源 https://medium.com/@angelomosco/social-media-positive-negative-effects-on-journalism-d99bda197787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