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1/12/12文章介紹─複合空間中的移動實踐:作為移動力的移動地圖(許同文)

透過「網際網路─GPS定位─行動裝置」的結合,讓過去每到一個縣市就得準備一張地圖的行車模式產生轉變,現在只要一支智慧型手機便能玩遍世界各地。〈複合空間中的移動實踐:作為移動力的移動地圖〉探索在此技術結合下出現的移動地圖(如Google Map),如何改變人類對既有地理空間的感受,進一步創造新的使用經驗。

 

GPS定位體現於手機的移動地圖為一個「指標」介面(內文稱為「活光標」),顛覆過去使用紙本地圖對於自我位置的模糊性,在移動地圖中「我/指標」成為地圖中心,並且是真實空間的「立足之地」,共同形塑線上與線下接合的空間感知。

 

「邊走邊看導航」也意謂著虛擬與物理的接合,使用者一方面關注物理空間的環境變化,另一方面還要注視移動地圖的指標資訊,這種賽博空間(移動地圖)與物理空間的相互融合,作者稱之為「複合空間」。

 

然而在導航過程,使用者亦時常遇到「不複合」的窘境,例如當移動地圖指示目的地到達,使用者在切換進物理空間後卻無法找到地點;再如移動地圖只能水平導航,而不能垂直導航,因此目的地若在大樓或縱橫交錯的建築物的某一層樓時,則難以清楚辨認位置。

 

更加實用的是透過個人操作生產出「客製化地圖」,例如地圖內容選擇只顯示周邊加油站或餐廳,這象徵著移動私人化(作者稱「按需複合」)。而移動地圖可選擇2D3D以至於實景導航模式,則使得虛擬與真實空間產生多種複合模式。

 

 

〈傳編有話要說〉

回想以前跨縣市旅遊且走且停,在大太陽底下看紙本地圖的經驗,現在透過導航App、智慧型手機,以及手機架的結合,到陌生之地的旅遊則變得輕而易舉。然而過於依賴導航,小編也發現自己「認路」的能力相對弱化,將地景的複雜性與自我認知的辨識能力都化約在移動地圖的指標方向。因此在時間充裕的情形,小編也會關掉App,用雙眼來慢慢認識周圍的街景,以及街景背後包括居民活動、房屋裝飾、立牌與其他標誌物共同體現的在地文化特殊性。

 

 

明阿仔讀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甲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複合空間中的移動實踐: 作為移動力的移動地圖

 

文章作者:

許同文 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