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0/03/08文章介紹:《人民日報》霧霾新聞框架建構(2011-2017)

文章作者:李子甜(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徐美苓(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特聘教授

撰文介紹:劉倚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近年「沙很大」的霧霾現象,已引起中國媒體密集關注。可你是否瞭解,中國官媒如何呈現霧霾新聞報導,新聞框架背後又牽涉了哪些更為廣泛的社會力量?

 

==

儘管中國霧霾新聞框架研究成果頗豐,但作者認為現有相關研究對「框架」概念理解並不一致,且多未指明框架「如何」組織與建構的社會過程。

 

然而,框架的建構與其所處情境密不可分,故框架分析除闡明新聞採用的框架類型及建構邏輯外,需溯源至更廣的社會與歷史文化情境,以探討框架形成之脈絡。

 

循此,作者嘗試分析官方性質濃厚的《人民日報》如何框架霧霾議題,由此檢視政治與社會文化情境與脈絡如何在相關報導框架中體現,進而探討消息來源與框架選擇間的影響。

 

研究發現,《人民日報》的霧霾報導框架雖多樣,但主要展現為「環境+政治議題」,且新聞消息來源明顯偏好官方機構。

 

官媒一方面大力宣揚政府對策,維繫官方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則將霧霾成因歸於「泛社會主體」,意即 #沒有人是局外人,所有人都有責任。霾害的究責因此難以實現,故也有助維持社會輿論穩定。

 

不過,此種報導偏向也使得大多中國民眾對霧霾風險因應認知不足,對環境與健康的素養水平仍有提升空間。

 

據此,作者一方面指出,官媒報導框架映照出中國媒體所有權結構導致的輿論導向特色、環保工作的宣傳性質、發展型國家「經濟—環境」衝突思維等框架建構情境因素。

 

另一方面,作者也期許官方喉舌能夠更強化「健康框架」取向的霧霾報導,以助提升民眾的環境與健康素養。

 

 

==

在霧霾新聞框架分析中展現出的中國「情境性因素」,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更全面理解中國媒體環境與各種重大社會議題呈現的重要線索。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媒體環境雖相對民主自由,但面對重大社會議題,是否也有著足以影響新聞樣貌,甚至新聞專業意理變化的情境因素隱隱作用?

 

舉例來說,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台灣社會脈絡的特殊性曾催生本地特有的 #侍從主義 新聞產製邏輯。時空遞嬗,如今足以影響當代新聞產製的情境因素還有哪些?值得深入探討。

 

#國家機器似乎動得很厲害(?)

#本專頁也很厲害所以快按讚分享設為搶先看

 

 

==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甲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人民日報》霧霾新聞框架建構(2011-2017)

 

 

 

延伸閱讀:

 

李美華(2017)。〈台灣報業媒體網路平台氣候變遷風險溝通:2009 ~ 2016 年的歷時性分析〉,《中華傳播學刊》,32: 45-90

楊意菁、徐美苓(2010)。〈風險社會概念下的風險溝通與網路傳播: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8: 151-191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市:三民。

 

#留言告訴我今夜你還想讀什麼

#死線前的你是否需要再多讀paper

#文獻又多又新

#查得你閉不了眼睛

#為何你明明讀得勤

#進度還是0

#期末不想聽海哭的聲音就快按讚分享設為搶先看呦

 

==

文章配影片: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S_66XJmF8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