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1/12/08文章介紹:勞動的「媒介化」與媒介的「勞動化」:數位勞動研究的內涵、現狀與未來

文章作者:姚建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徐偲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我們常說,數位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樣貌

但你可曾進一步思考,數位時代中的勞動型態,與過往究竟有何不同?

 

==

隨著資訊化資本主義體制興起,學界漸有專注於探索反思當代 #數位勞動 型態的豐富研究成果。但姚建華與徐偲驌 認為,細觀晚近發展,數位勞動一詞指涉範圍或有過於廣泛之虞,不易與既有勞動概念區隔。

 

有鑒於此,#姚建華與徐偲驌 一方面彙整數位勞動領域研究成果,一方面嘗試與近年討論熱烈的媒介化概念對話,藉此確立數位勞動概念的正當性,並進一步探索爭取非異化勞動的可能路徑。

 

姚建華與徐偲驌認為,「勞動」可說是當前媒介化研究的空白和盲點,但媒介化理論卻完全可作為數位勞動區別於其他勞動概念的立身之本。

 

循此,本文分別從空間與時間的角度,剖析當代勞動的媒介化過程,以及媒介作為一種制度化要素,如何創造了數位勞動獨有的雇傭型態。

 

數位勞動並不僅指當代在網路上以prosumer身份進行無償勞動 的「虛擬工作」。透過媒介技術,既有勞動的空間與時間亦皆產生流動與混沌:勞動者不僅「不在辦公室,也得辦公事」,上下班時間也沒了清晰的邊界。

 

換言之,媒介化的數位勞動,並沒有真正的「下班」。

 

更重要的是,勞動的媒介化過程與後福特主義 的彈性積累策略無縫對接,瓦解了工業時代穩定雇傭關係和勞工保護政策的制度性基礎,且加大勞動疲勞感、降低勞動自主性。

 

當然,媒介技術本身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引發一切變革。#姚建華與徐偲驌 認為,媒介與勞動的關係,體現出一種「資本—技術—勞動者」的三角結構,癥結在於數位技術如何被資本力量所利用,從而對勞動者進行更精細刻薄的剝削。

 

也因此,#姚建華與徐偲驌 指出,包含奪回時間主權、爭取更民主的工作場所、更合理的工作日程和更人道的工作形式,以及更公正的勞動分配等,都是在數位時代中爭取非異化勞動的重要議題。

 

這些論題不僅指向數位勞動者的未來,亦是數位勞動研究的未來,值得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關注。

 

 

==

看到這裡,你發現了嗎?

媒介化的日常生活固然可能更加便捷美好,但反映在勞動面向,同時也是資本主義體制更加細緻幽微的剝削方式。

 

正如本文所言,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術本身,或許反倒製造了更多問題。然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卻未必能夠輕易覺知。

 

此外也值得注意,僅僅只是媒介本身,並不足以構成勞動壓迫,必須將媒介至於更廣泛的社會脈絡裡檢視,毋寧更加妥適。作者提出的「資本—技術—勞動者」三角結構,正是一個深具價值的參考基準。

 

同樣關注數位勞動議題的朋友,你從本文中還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呢?

==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呷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勞動的「媒介化」與媒介的「勞動化」:數位勞動研究的內涵、現狀與未來

 

 

延伸閱讀:

唐士哲(2014)。〈重構媒介?「中介」與「媒介化」概念爬梳〉,《新聞學研究》,121: 1-39

陳志賢(2017)。〈新盲點辯論與賽伯人商品生產:數位使用者的勞動、剝削與抵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3: 65 - 129

 

圖片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karynamrsx/work-and-digital-labour-98b2f0b5e838

http://scalar.usc.edu/works/index-2/rise-of-digital-labor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