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十月秋意微涼,轉眼間21世紀的第一個25年即將結束,過了四分之一世紀,我們需要更加正視人類世下的傳播科技與網路通訊對於人類與環境生態帶來的各方面影響。本期《新聞學研究》刊載一篇特邀論文、兩篇專題論文、一篇研究論文與一篇「傳播現場直擊」,內容聚焦於當代傳播實踐與理論的跨境與跨域的多重面向,帶領讀者看到傳播活動的跨域影響不僅在於跨國人口移動造成的不同傳播樣貌,同時傳播科技與運算文化也對環境生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本期的特邀論文為芬蘭的環境媒介學者Jussi Parikka教授於今(2025)年五月來臺講座的中譯稿,講座題為〈數位文化的環境脈絡:身處於人類世的人文研究〉,由淡江大學張惠嵐老師譯為中文,與華文學術社群共享。Parikka探討數位文化與運算如何構成當代的環境與生態挑戰,呼應環境媒介研究對「人類世」地理向度的關注。Parikka從行星尺度出發,分析數位文化與數據化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影響,並提醒人們正視其所留下的物質足跡,包括海底電纜、電子廢棄物等。講座也思考人文學科在此背景下的知識生產方式需要重新調整視角,以便觀看到媒介基礎建設對數位文化造成的影響。
本期專題為「跨境移動與傳播」,收錄兩篇專題研究論文:
第一篇為王右君的〈移住記憶、社群媒體與跨國身分協商:以在臺越南女性移民為研究對象〉,探討在臺越南女性透過雙語臉書敘事,如何建構移住記憶並協商跨國身分。研究指出,臉書作為跨境敘事平台,有助移民女性與母國與接待國社群互動,建立社會連帶與跨國在場性。然而,關於移民生活的誇示及她們對於接待國社會的批評,則常因人際與觀感考量而被低調處理。臉書上的雙語敘事所呈現的不僅是記憶,也映照出她們所實踐或嚮往的生活樣態。
第二篇為柯妧青的〈跨越邊界的社會對話:臺灣東南亞移工自我敘事影片之觀眾解讀分析〉,聚焦印尼移工參與影像培力工作坊所創作的自我敘事影片《6354天的等待》,藉由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探討觀者的詮釋實踐。研究發現,友善社群傾向以先備理解進行優勢解讀;而中立與利害關係社群的解讀則更具多樣性,展現詮釋社群間的差異與協商性,作者認為對於詮釋社群的類型不可單一歸因的觀點。
在專題之外,本期亦收錄陳維平的研究論文〈數位親密的多重糾葛:交友軟體的演算法、性別與消費文化〉。本研究結合演練法與深度訪談,分析臺灣17位交友軟體使用者的經驗,提出「數位親密中介」框架,揭示交友軟體如何在演算法技術、性別文化與消費邏輯交織下,重塑親密關係的實踐樣貌,並進一步提出「演算式親密主體性」概念,探討使用者如何將技術操作與真實性表演內化為日常親密實踐的關鍵能力。這篇論文揭示了年輕世代透過交友軟體建構的數位親密關係的多重交織特性,相信不同世代的讀者看完之後會有許多不一樣的啟發。
本期的「傳播現場直擊」由張惠嵐撰寫,題為〈Jussi Parikka媒介研究的行星思維:從物質性重思人類世的傳播生態〉,她從Parikka在臺灣的演講切入,簡介Parikka的環境媒介研究,延伸討論人類世語境下媒介研究的物質性轉向與生態意涵。
在今年度最後一期,本刊同時跟讀者報告幾項最新措施:
首先,因應人工智慧(AI)對於學術論文寫作及審查的挑戰,本刊歷經半年多的討論,並參酌國內外相關學術期刊的作法,經本刊編輯委員會討論後制訂《新聞學研究》關於人工智慧(AI)輔助工具使用規範,內容如下:
一、本刊對於人工智慧(AI)輔助工具使用的規範試圖在「科技促進學術研究」與「維繫學術誠信」之間取得平衡。以「透明揭露」(disclosure / declaration)與「保密與資料安全」為原則。
二、作者及審查人為論文寫作與審查的主體。AI工具無法承擔作者所需的責任,如回應評審、著作權、利益衝突揭露等,故不得列為作者。AI工具不可代替審查人評估論文是否通過,或是生成審查評語。
三、作者需揭露是否在論文中使用了人工智慧(AI)輔助工具(例如:大型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或圖像創作工具)進行研究:作者如使用AI輔助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或生成圖形和圖像,必須在提交論文的方法及內文適當處揭露,並說明使用了哪些工具及其使用方式。
四、審查人基於匿名審查的資料保密與智慧財產權保護原則,請勿將審查稿件上傳至AI系統。
五、使用AI輔助工具進行語法檢查、拼寫、格式和語言校對無需披露。
六、嚴禁使用AI生成虛構引用、偽造資料或其他違反學術倫理之行為。
七、若檢舉不當AI使用,檢舉人需要提出佐證資料,由編委會裁決。
八、此規範在期刊編輯委員會通過後立即生效;期刊編輯委員會將定期審閱和更新;請查看本刊網站以獲取最新版本的規定。
後續將據此修改論文投稿系統之徵稿說明與審查說明,同時調整投稿及審查流程,並告知作者及審查人:(1)在作者規範的部分,作者投稿前必須在系統勾選「已閱讀並同意本刊AI輔助工具使用規範」,始進入投稿程序;(2)在審查人的部分,在邀請審查人的信件裡加註說明「基於匿名審查的資料保密與智慧財產權保護原則,請勿將審查稿件上傳至AI系統」。
本刊希望透過此規範的發布,能有助投稿者與審查人瞭解本刊對於AI使用的立場,讓AI做為輔助學術研究的工具,而非取代學術寫作與審查流程。
此外,本刊正在進行「青少年與傳播」專題徵稿:聚焦於數位時代下,青少年及青年在複雜傳播環境中的多元面貌。本次專題邀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特聘教授張郁敏擔任客座主編,專題截稿日期為2026年1月31日,歡迎學界朋友惠賜稿件,詳細徵稿啟事可參見本刊官網之最新消息。
最後,跟讀者報告的好消息是目前本刊從第1期到最新期數的每篇論文都已全數上架到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建置的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臺(簡稱TOAJ,網址https://toaj.stpi.niar.org.tw/index)。讀者可在本刊官網及TOAJ「社會學類」下查詢《新聞學研究》,免費下載歷期文章,希望藉此達到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的目的。
在邁向21世紀的第二個25年,在人工智慧工具愈加發達的時代,也許正是提醒每位學術人回到研究初心,何者是畢生好奇與追求的問題,期待我們依舊保有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與靈魂。
《新聞學研究》主編 鄭宇君
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