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鄭宇君  Yu-Chung Cheng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隨著時序步入早春,在準備本期的編輯室報告時,社群媒體也傳來了META發布的Llama 3新模型消息。自Chat GPT2022年底橫空出世以來,2023年無疑是生成式AI的元年。過去一年,各AI公司不斷推出各種創新的AI模式。今天的生成式AI已能繪圖、作曲、製作簡報、撰寫論文等,對高等教育及傳播專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AI英文全名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意思是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通常是透過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慧的技術,以解決與人類智慧相關的常見認知問題,例如學習、解決問題和模式辨識等。臺灣常見的譯名為人工智慧或機器智能,中國則較常譯為人工智能。李飛飛(2023)認為,目前機器展現的智能尚不及真正的人類智慧,因此「人工智能」可能是更恰當的譯名。

無論譯為「人工智慧」、「機器智能」還是「人工智能」,這些名稱都難以全面涵蓋AI今日的快速發展與多元性。從學術觀點來看,更值得關注的是AI與人類智慧的區別,以及它如何影響新聞傳播專業,並塑造未來的高等教育。本期的論壇及鍾蔚文等人研究論文,便是要深入探討並回應這一系列問題。

 

本期新聞學研究刊登了兩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誌要,以及「人工智慧與高等教育論壇」的五篇文章。首先是鍾蔚文、江靜之、陳百齡的〈當人類AI:探尋傳播專業智能與知識演化的策略〉,作者將智能(Intelligence)定義為主體與環境的契合能力,這篇論文透過不同理論觀點的剖析,探討自然智能(代表為人類)與人工智能(代表為AI)之間的本質差異,並評估在人類遇到AI之後,智能生態將如何變化。作者認為,雖然AI在表徵智能方面取得領先地位,但人類在聚焦、顯現和創造方面的智能仍然獨一無二,且是AI所無法替代的,作者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傳播未來應發展的三個策略。

 

第二篇研究論文是孫懋嘉的〈親密關係中傷害性溝通的親社會過程:受傷感、建設性溝通與關係結果之研究〉,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親密關係中的受傷感,如何通過不同類型的建設性溝通來應對傷害並改善關係的人際互動過程,研究顯示,當人們感到受傷時,會選擇建設性溝通來因應感情上的威脅,像是整合性溝通(主動型)和忠貞等待(被動型)並進而增進正面關係結果,同時,整合性溝通亦可減緩負面關係結果,但透過忠貞等待卻可能會產生負面關係結果。

 

第三篇則是夏士芬的研究誌要〈控制、合作與周旋:1950年代的「臺北市報業公會」〉,從報業史的視角,回顧了臺北市報業公會在上世紀50年代的功能與影響力,一方面,它扮演準官方組織角色,提供報業、政府和社會各種服務。另一方面,當報業面臨政府的重大政策調整,「臺北市報業公會」也成功地阻止《戰時出版品禁止或限制登載事項》九項規定的通過;並為報業之共同利益(爭取新聞用紙),與政府及紙業公司溝通。

 

最後,本期刊登「人工智慧與高等教育」論壇的五篇文章,這五篇文章整理202377日由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舉辦的「政治大學AI讀書會夏日論壇:AIGC對大學教育的影響與衝擊」的與談人發言稿,並經作者修訂後刊出。五位專家針對AI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吳思華從智能科技時代的大學想像出發,呼籲大學領導人起身行動改變。鄭會穎從人工智慧發展引起的哲學與倫理議題,重新反思人文教育。劉吉軒則從機器智能演化的歷史談起,強調AI素養與跨域學習的重要。蘇碩斌則論及學術工作者所處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三個十字路口,包含大學知識、社會治理、人類作者三大變革面向。溫怡玲則從實務的角度指出,當前媒體產業面對的幾大挑戰,都不單是AI的問題,而是產業的數位轉型困境。

 

作為《新聞學研究》的主編及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我衷心感謝參與本論壇的所有貢獻者,以及協助舉辦論壇與整理講稿的同仁。希望這次的論壇能激發出更多關於人工智慧與高等教育的對話與創新想像。

 

《新聞學研究》主編 鄭宇君

20244

 

參考書目

李飛飛(2023)。《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天下文化。

 

 

 

2024/ 春
No.159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