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王淑美  
編輯室報告

《新聞學研究》邁向第151期。本期收入四篇原創論文與一篇書評,分別探討高中生媒介多工使用調查,從檔案史料挖掘戒嚴時期黨外雜誌經營策略,陳凱歌電影短片與媒介記憶分析,以及運用AI BERT大數據方法進行美國總統選舉新聞框架分析,書評介紹《東亞摩登女孩》(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主題多元並貼近當前社會關注焦點,研究方法跨及質性與量性傳統,值得學術同好閱讀分享

 

張郁敏的文章〈Z世代媒介多工動機與消費決策信心:從眾、任務相關性、與資訊可診斷性之調節連續中介效果〉運用傳播調查資料庫資料,分析高中職學生同時使用兩種以上媒介科技的情形,特別是在第二螢幕上搜尋或與他人討論第一螢幕的商品資訊。該篇論文發現,從眾程度會調節不同動機,透過多工搜尋、討論行為與資訊可診斷性,影響Z世代消費決策信心

 

張郁敏的研究發現,低從眾的「習慣認知」多工者—亦即因方便(習慣)或認為有用(認知)等動機而多工使用媒介,較常有相關多工搜尋行為,在處理兩個螢幕資訊時擁有共通目標,內容相關性較高。對照之下,因情緒(享受舒適)、社交(分享溝通)等動機而同時使用多媒介的「情緒社交」多工者,兩個螢幕的內容較不相關。張郁敏認為,低從眾者較隨心所欲,消費決策過程與目標較為一致,而高從眾者可能自信較低並有錯失恐懼,容易因為參考團體的壓力而改變行為

 

黃順星的文章〈進行一場游擊戰:政治檔案中的黨外雜誌〉運用政治檔案資料,將黨外雜誌視為歷經漫長流程後產出的產品,檢視其在戒嚴時期情治機構嚴密監控下,如何突破封鎖持續報導,以多重方法應付查扣、禁刊,同時更新印刷技術與配送策略,累積訂戶讀者,在全盛時期達到盈餘的經營方針。然而在解嚴前夕,警察總部查禁、取締之手段與幅度加劇,黨外雜誌因內容提升不易,且難再承受虧損,因而逐一退出市場。

 

借用R. Darnton分析18世紀法國禁書的生產與流通所提出的「傳播迴路」架構,黃順星透過近期公開查閱的政治檔案,審視黨外雜誌出版的各個環節如何能突破官方審查機制而流傳於市面。從文中也可瞭解,執行查禁書刊工作的警總文化工作小組,如何以「挖根、砍根、掃葉」為工作原則,在雜誌印製、裝訂的過程時「挖根」,成冊運輸、配銷時「砍根、掃葉」,將批評當局的異議內容視為敵人的思想毒素,並滴水不漏地防止其傳染蔓延。

 

陳凱歌的十分鐘短片《百花深處》,是關於主角馮先生雇人至已被拆除、空無一物的百花深處胡同搬家,上演一齣搬運「空無」(nothing)的故事。黃冠華的文章〈情調、氛圍、空無:論《百花深處》中的無形媒介〉分析陳凱歌之短片,從空無命題出發,藉由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情調(stimmung)、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氛圍(aura)概念,以及拉崗(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觀點,探討兩個核心議題:一是傳統與現代人物分別演繹的「搬運空無」之喜劇主題,以及兩者所照映出來現實及虛幻交錯的存在狀態;另一則是導演如何透過特定的影音美學,對於失落的記憶或精神傳承,傳達失落的空無,並進行歷史的救贖。

 

黃冠華援引拉岡的藝術觀點,來探究昇華作用與空無的密切關係。黃冠華指出,從訪談可得知,陳凱歌創作的靈感來自對於老北京傳承消逝的傷感,《百花深處》劇中主角的瘋痴,呼應了失落傳承或精神—失落的原物,仍堅持隱身在現代化的情調裡,等待著回音及復活。短片中以彩墨山水動畫重現百花深處胡同,舊日記憶中吆喝叫賣的回音,效果如同無形的媒介,讓觀看者在情感上能連結到那個歷史上的「百花深處」。此文強調,山水動畫的出現乃「原物」般的昇華時刻,象徵消失的百花深處胡同之顯靈。而陳凱歌的創作行動可視為昇華的倫理姿態,它示範了如何以創造空無來逼近那個消逝的原物或時代精神。

 

第四篇論文為羅珮怡、蔣旭政合撰之〈運用AI BERT探究臺灣新聞媒體之框架:以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議題為例〉。他們以「美國總統選舉」、「川普」與「拜登」作為關鍵詞,萃取美國總統大選期間(2020年6月3日至2020年12月15日)網路新聞媒體之相關報導共35,991則,含《TVBS新聞網》、《三立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東森新聞》、《蘋果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與《自由時報電子報》七家媒體。此文先依文獻將文本內容建立出五個互斥的類目:「賽局框架」、「策略框架」、「問題框架」、「中臺關係框架」及「與選舉無關」,並透過人工標籤所建立的訓練資料集,對Google預訓練之BERT模型進行訓練,再將最終訓練完成之BERT model運用於所有的樣本資料。

 

羅珮怡、蔣旭政的研究發現,他們採用的模型訓練結果準確率達到84.48%,且人工編碼與BERT編碼結果差異不大,顯示機器學習確實能幫助分類大量資料。他們的分析發現,媒體多採取與國家利益較具相關性的新聞框架來加以呈現美國大選相關新聞,其中《三立新聞網》、《蘋果新聞網》與《自由時報電子報》偏向著重描述與中國或臺灣相關的內容;反之,《聯合新聞網》、《TVBS新聞網》與《東森新聞》則偏向淡化美國總統選舉與中國或臺灣相關之內容,較側重於「問題框架」與「策略框架」。在七家媒體之中,以《ETtoday新聞雲》對五類報導框架呈現較平均。

 

本期亦收入杜賽男所撰書評〈作為「女人的人」還是作為「人的女人」?──《東亞摩登女孩:兩次戰間的女性、媒體與殖民現代性》書評〉,介紹荷蘭出版社Brill所出版之專書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Women, Media, and Colonial Modernity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該書由王淑美(Sumei Wang)主編,以歷史地理學觀點,論及兩次大戰間東亞女性所經歷的現代性經驗,包含臺灣、日本、韓國、滿州、香港、上海等地的相似與相異的摩登女孩面貌。除了介紹本書內容,杜賽男也提出反思,對東亞女性而言,如何從在地觀點理解女性所經歷的解放與掙扎,不再落入標準與制式的改造思維。

 

以上為《新聞學研究》本期內容的簡要介紹,詳細內容請見各篇文章。本刊現仍有兩項專題徵稿進行中,分別是「當代原住民性與媒體」,以及「災難、危機與風險傳播」,詳情請見本刊網站徵稿啟事,歡迎踴躍投稿。

 

《新聞學研究》主編 王淑美 敬上

20224

2022/ 春
No.151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