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江靜之  
編輯室報告
     「為什麼傳播學門期刊論文體例不能統一呢?」某次編委會會議中,一位編委提及此問題。這讓身為主編的我,有了另一個為所有投稿人服務的機會。之後某個場合,我遇見《中華傳播學刊》主編唐士哲教授,詢問他兩刊統一論文體例的可能性。獲得唐主編的首肯後,我請本刊兩位助理,鎵民與頤姍,列表比較兩刊體例,開始體例修訂之路。
 
      於今年年初的實體會議中,兩刊主編、執編及助編討論兩刊體例相異之處,同時參考《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及中文書寫慣例後,訂出大致的統一內容,並在後續電子郵件往返中,完備所有細節。最後,兩刊除了摘要字數及註解位置(本刊隨頁註解,學刊則置註解於文後),其他體例格式皆已統一。新版論文體例,請讀者參閱本期紙本或《新聞學研究》網站。
 
      統一體例,是《新聞學研究》與《中華傳播學刊》通力合作,期對傳播學門做出些微貢獻。而本期精選四篇研究論文與一篇書評皆與敘事、媒材及論述相關,以饗讀者。
 
      蔡琰、臧國仁在敘事、老人研究上長期耕耘,對相關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對兩位作者必不陌生。在〈初探退休議題與傳播研究之可能構連:生命故事研究取向之理論建議〉一文中,蔡琰、臧國仁提議從生命故事取向,研究過往多從實證主義探析的「退休」議題。此文旁徵引博,先爬梳退休相關研究,帶領讀者對「退休」有更深了解,接著指出退休研究的跨領域特質,進而站在傳播學角度,提出退休前後的適應期可透過「自述」與「他述」的生命故事,展現每個人的獨特生活經驗。此文雖為理論論述,但通篇行文流暢,值得一讀。
 
      述說故事必然涉及口語、文字及圖像等媒材使用問題。李明哲多年研究多媒體互動新聞,在圖文整合文本的寫作原則探討:基於現象學表述意向性及視域理論的分析進路〉一文中,他更運用胡塞爾表述意向性及視域理論,條理清晰地提出五項「圖文整合文本寫作」原則,極具參考價值。其包含:(1)使用構圖原理,讓作者與讀者能有效溝通;(2)賦予「圖像」優先性,以順利連結及整合圖、文媒材;(3)採用讀者可將之符號化的圖像;(4)讓圖、文媒材之意義內容有部分重疊,產生「連鎖」;(5)考量圖像「文化視域」之廣度,例如其偏向「地域」或「全球」。
 
      前述兩篇論文從理論層次提出(退休議題)研究架構或(圖文整合文本)書寫原則,本期刊出另外兩篇論文則分別聚焦於政治及學術論述,解析論述如何建構意識形態、人我關係及定位。
 
      政治話語是臺灣民眾最熟悉的論述類型之一。然而,要從人們日常再熟悉不過的微觀言談著手,解析其背後巨觀意識形態的網絡交織與衝突,絕非易事。方孝謙在〈臺北再生計畫中的政治論述:初階的葛蘭西霸權〉一文中,從「北市各大區域都市再生計畫」之三大子計畫抽絲剝繭,發現這些計畫無法提出具說服力的政策,因為計畫正文缺乏對政策「價值、目標及行動宣示範疇內容的鋪演」。不過,透過「致富人民」的互文隱喻,計劃書還是賦予市府葛蘭西霸權地位,雖然此霸權「不可能無往而不利」,因為與之抗衡的另類論述如「文資保存」固然微弱,卻持續不斷。而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認為「這一葛蘭西霸權只達初階」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所有論述都涉及自己與他人的定位,即使被視為客觀的學術書寫也不例外。透過〈建構學門知識:學術書寫與自我定位〉一文,紀慧君帶領「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我們,一識「學術書寫/論述」面目。紀慧君分析三份科技部研究計畫申請書」及訪談申請者,有條不紊地道出申請者如何透過學術書寫,與被想像成學門社群代表的評審展開對話。她指出在此類學術對話中,申請人透過引述其他學者,將自己提出的研究計劃型塑成奠基在學門研究成果上的「繼往」之作,並藉此凸顯計畫「創新」之處。同時,申請人將自己定位成承繼學門研究成果的「抽離觀察者」,也是「即身敘事者」,強調自己是專業、稱職的學門成員,具有掌握與執行計畫研究的能力。
 
      本期書評為賴玉釵所著,以〈敘事、多媒材與新媒體之交響樂章〉為題,介紹《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一書。除了簡介各章重點,賴玉釵指出此書述及閱聽人的接收、詮釋及再述過程,等於肯定「敘事傳播涉及再詮釋歷程,並與多模組資源相繫」。進而,她認為此書「呼應實務潮流」,建議未來「可著重敘事『跨時空』發展、閱聽人『跨世代』詮釋」。
 
      時光轉瞬即逝。我擔任《新聞學研究》主編一年之期即將屆滿。衷心感謝本屆編委邱玉蟬、林淑芳、郭文平、張郁敏、楊意菁、劉慧雯、謝奇任及蘇蘅的鼎力協助,以及助理編輯楊鎵民、呂頤姍及余君濤的辛勞付出。我很幸運有你/妳們,讓我這菜鳥主編得以從137期起飛,一路順利抵達140期。
 
      最後,再次感謝所有評審的無償付出,我銘記在心,並希望讀者能繼續支持本刊,持續傳播學門的學術對話。
《新聞學研究》主編江靜之
2019年6月
2019/ 夏
No.140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