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江靜之  
編輯室報告

本期刊出四篇研究論文與一篇書評,雖看起來主題各異,切入取徑也大相逕庭,卻都充分展現研究者對現實社會,對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之人、事、物的反思。有趣的是,「反思」並非如表面字義所述,僅是一個「面對過去」的思考活動。事實上,「反思」是一個以未來為導向的行動,可謂是求變的第一步。

 

        魏玓透過文獻、文本分析及閱聽人訪談,檢視臺灣有線電視發展初期(1980-1993)之政治、社會與產業狀態,研究〈『萬惡』電視何以誕生?〉。魏玓發現,作為有線電視的前身,「第四台」有著類似「攤販」的性格:以低成本及彈性的運作方式,供應正式部門無法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同時以迅速、便宜、好用、方便等訴求,吸引消費者。然而,魏玓強調,此性格是由外在環境孕育而生,包含當時政府缺乏傳播建設理念和一貫作為,以及主流媒體論述偏向貶抑第四台,並且未能提供公眾關於新興電視服務的想像。而後者,也讓當時無強烈具體需求的訂戶,僅能在第四台提供的服務內容框架中消費。

 

       當魏玓指出國家機器與主流媒體論述如何形塑有線電視的「類攤販」性格,成為一個「傳播科技導入特定社會」的失敗實驗,楊祖珺與黃冠華則透過〈尋覓李雙澤〉,以吶喊的現象學,帶領讀者細細聆聽臺灣一九七○年代的吶喊──那個聽不見,卻能被感受到,同時產生迴響的「自己的歌」。楊祖珺與黃冠華闡述音樂展演如何在時代「情調」下成為可能,並引領讀者聽見那個時代,隱含在青春歌聲中的「muted voice」;看見那個時代,音樂作為一種行動,如何扣連人們的生命經驗、撫慰當時的社會情感,進而提供複雜且多元的文化與政治選擇。

 

        換言之,文化、體制及話語雖構成人們行動的限制,卻也提供資源。而當「過去」行動的結果成為「現在」的我們必須面對的「未來」傳播問題,如何建立適合該時代人們生存的環境,成為重要課題。例如,我們要如何進行下一場新傳播科技導入臺灣社會的「實驗」?如何讓下個世代能盡情創作,吟唱他/她們「自己的歌」,同時聆聽彼此?抑或是,在數位匯流與媒體併購趨勢下,該如何評估跨媒體併購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曾國峰仔細爬梳美、德、韓三國的跨媒體購併指標與經驗,同時檢視臺灣過去對跨媒體購併指標的運用,提出〈跨媒體購併指標建構與應用〉方向。曾國峰建議或可參考韓國「加權指數」方式,同時建立全國使用者、廣告量及營業額資料庫,並定期更新。如此一來,政府才能有效掌握媒體市場集中程度的趨勢變化,作為施政參考。不過,他也強調,跨媒體購併指標只是一種量化資訊,雖可用來評估跨市場結構,卻須考量「處理的研究問題」及「分析的市場定義」,也不宜與垂直整合、公平的頻道代理、適格性爭議、影響市場競爭與多元言論等問題,混為一談。此篇論文釐清指標應用之用途及優缺點,正可提供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今年1月中旬審查通過之〈媒體多元維護與壟斷防制法〉草案,一些相關思考方向。

 

        進而,前述三篇論文也回應陳蕾關注的〈傳播學者自我實現的困境與通途〉問題。陳蕾認為,因著傳播的實務功能,傳播學門自成立之初便不免帶有「功利」色彩。參考費希特對學者使命之價值哲學論述,陳蕾指出,傳播研究雖獲得國家及商業市場的支持,傳播學者卻面臨以下困境:「功利價值」和「終極價值關懷」實踐,孰先孰後?「自己個體的學術價值」與「促進他者價值」,孰輕孰重?要遵循現有知識分類,強化傳播學者的專業地位,抑或跨越學門區隔,發展新典範?陳蕾強調,雖然面臨這些衝突與斷裂,但傳播學者依然有選擇空間。她呼籲傳播學者「以提高與完善自為動能」,開闢「自我實現」的各種可能,為傳播學帶來「有序的活力」。

 

        本期四篇論文充分展現傳播學者如何借取歷史經驗,以「問題」為導向,運用不同取徑,實踐其「終極價值關懷」。而且,透過本刊,四篇論文作者的話語雖在(紙本或電子)空間上,凝成歷史行動的一環,卻因成為我們的對話對象,而在「此刻」為傳播學門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時間」與「空間」一樣,是具體的物質存在,更是「關係」的實存。

 

         亦即,「時間」並非天生自然,而是其來有自。本期書評為〈數位時代的媒介史與作為關係的技術〉,由駱世查介紹Yulia Frumer 於2018年出版之Making Time: Astronomical Time Measurement in Tokugawa Japan。透過考察日本從16世紀初引進歐洲鐘錶設備,至1873年全面廢除傳統歷法為止的這段時間,駱世查指出,此書不但描述時間測量概念的變化與傳播,也試圖解釋相關機制。尤其媒介/媒體(如新聞)作為產製「時間」的重要推手,駱世查認為,將媒介/媒體放回其歷史脈絡中,將促進我們理解技術與人體、生產、日常生活等的複雜連結、關係及網絡。

 

       本期付梓之際,正值初夏。在夏蟬唧唧聲中,《新聞學研究》要跟所有讀者分享兩個好消息。首先,《新聞學研究》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評比為2018年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第一級。其次,國家圖書館透過資料庫數據統計,舉辦「108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發布會」,本刊榮獲傳播學門之「知識傳播獎」與「知識影響力獎」。這些對《新聞學研究》的肯定,須歸功於所有協助本刊審查論文的學術先進,以及海內外投稿人的支持。本刊將秉持一貫以來嚴謹的治學態度,持續為學術社群服務,以期不斷擴大傳播學門的知識傳播及影響力。

《新聞學研究》主編 江靜之
2019年3月

2019/ 春
No.139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