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納入專題的兩篇論文,正好顯示現代台灣閱聽人在使用電子媒體以自我建構時的兩種相反趨勢。簡妙如一方面詮釋了台灣電視節目充斥著真人秀的意義,另一方面也分析了44位參加本地BBS網路上真人秀討論版的閱聽人,測知他們收看外來或本土真人秀的動機。研究結果透露,真人秀代表的新電視寫實主義,其實是一種令閱聽人感覺比真實更為真實的心理技術;而閱聽人在這種技術的浸淫下對真人秀觀眾進行的真假判斷,也相應展現出更為熟練並有解析節目技能的新主體性以滿足對更真實之真實的慾求。
相反的,張惠蓉等研究當台灣的大學生因為關心外表、或自覺精神有病而上網BBS尋求他人協助時,他們主要是尋求例如用藥、醫師、診所等相關資訊的社會支持。雖然本論文的重點是在社會支持類型的釐清上,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當大學生閱聽人轉而關注自己身心狀況時,他們最期待網友提供的是真實有用的資訊。所以閱聽人使用電子媒體的兩種相反趨勢,一則是追求有關自我身心的真實訊息;另一則是投射到真人秀裡對更真實的慾求,而後者顯然是由全球連結的真人秀節目施用新心理技術所造成。
其次,李秀珠研究台灣組織傳播中下屬影響上司的策略,發現本地的下屬人員或者訴諸理性的訴求(最常使用),或者訴諸直接與間接的正面策略(如忍受誤解或與之結盟;次常使用)去影響上司;卻絕少使用直接或間接的負面策略(如威脅或欺騙)。這一研究結果符合過去文獻對東西方文化差別與不同組織傳播模式的討論,即台灣下屬的策略證實東方式集體主義優於個人主義、並且長官部屬間權力差距大於西方的期待。
最後,柯舜智等的論文則一反過去產業經濟學者所提,台灣的有線電視屬於中度集中市場的結論,指出本地有線電視實屬高度集中的產業,而各集團的市場集中度,則以東森集團為最高。結論相反的主因,柯文認為是他們在新的研究中,充分考量了「市場上的廠商家數」以及不同媒介的地理市場屬性(即「廠商市場佔有率的分配狀況」)這兩個計算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