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方孝謙  
編輯室報告

       本期的專題中以「傳播敘事」為立論與研究的焦點。在立論方面,蔡琰、臧國仁兩位試圖脫離過去以心理學為基礎,論述「創意∕創新」的理論方式,改從時間著手,討論「敘事重構」(再述)對「創意∕創新」之重要性。強調「創意∕創新」既是心智活動,亦是敘事再述活動,更是對時間回憶之傳播創作行為。而在研究方面,邱玉蟬的論文則從分析四家報紙新聞的標題、內容、消息來源的結構、引述以及人物的再現,探討醫療糾紛的新聞敘事如何建構醫病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理論與研究的兩文中,其實都強調了「知識傳播者」如記者,如何在重構敘事中「扭曲、改變、更動藉以凸顯其【敘事】與原件之不同。」

  研究論文中,張卿卿、羅文輝之文以台北市的抽樣電訪資料證實閱聽眾觀看叩應節目的最主要動機為增加時事資訊與政治議題的相關知識;而在叩應部分,政治興趣則是唯一能解釋閱聽眾叩應行為的變數。直覺上,對台北市選民這樣的研究結果實有擴充到解釋全島人口的價值,當然在實際上還有待研究者擴大母體的實證調查。最後,劉蕙苓的論文最有價值的地方,恐怕是在她以一過來人身分,紀錄參與中視股權轉移過程中,「白領勞工」如何向資方爭取工作保障權的親身及其同仁的經驗;當然她也有試著對這群白領勞工薄弱的階級意識做初步解釋。                                                                     

 主編 

方孝謙

  至於在書評的部分,本期的主題聚焦在「新聞媒體與公共性」之上,包含了學界始終關注的公共領域、以及在世紀之交蔚為風潮的公共新聞學理念等。在這個關懷視野下,本刊盡可能蒐羅新近出版與此一主題有關的各類書籍,包含:學者、專家,與資深從業者的相關著作,有的是編著合輯,例如:《公共領域在台灣》(2004)、《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2006),有的則是研究專著,例如:林元輝(2006)的《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與黃浩榮(2005)的《公共新聞學》,更有些是從業者的體認與省思,例如:何榮幸(2006)的《媒體突圍》與林照真(2006)的《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並邀請了這一領域學有專精的研究者擔綱評介,以期能將相關主題做出闡明,並激發對話的可能。在六本相關書籍中,均有理論觀點的檢討,也有我們最關注的台灣社會本土現象的釐析;雖然他們有著各自的關注,但其共同之處在於從不同面向討論新聞媒體與公共性之間的各種關聯與更多可能。但由於稿急,本期先行刊登其中的三篇書評,其餘兩篇書評,將於下一期刊登,茲以說明。

   書評主編

夏春祥

 

 

 

2007/ 秋
No.93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