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華語媒體市場與文化政治再思考  / 蘇蘅
編輯室報告

近年華語媒體市場的媒體變化、經濟活動和內容產製,深受中國經濟、資本和文化政治的影響,形成理解國際關係文化層面的新概念,更為國家投資媒體、網際網路、新聞、及娛樂媒體的國際擴張,提供新的反思。中國以軟實力與數位科技領軍,不但支持推動國內媒體的國際擴張,娛樂媒體集團的版圖發展,也吸引臺灣的影視人才、運動選手遷移到大陸,在臺灣、香港、東亞和大陸形成新的政經依賴關係。但是相關理論對於這種新的跨國跨文化的權力文化和傳播模式的互動關係,理解薄弱。

 

 

本期專題「華語媒體市場與文化政治再思考」,即為臺灣研究者從學術角度,提出新的研究範式,並推導新的研究問題和解決論述。三篇專題論文分別是:戴瑜慧的〈流動的資本與走出去的中國:以香港無線電視產業的資本併購與執照審查為例〉、賴以瑄的〈蔡岳勳後儒家影視劇的東亞國際化與市場競爭〉,和胡嘉洋、陳子軒的〈臺灣籃球人才遷移中國的媒體再現與國族意涵〉,從多角度引領相關議題的探索。另一篇論文是蘇柔郡和吳筱玫的〈高中女生使用Instagram之日常美學:符擔性觀點〉。本期書評為〈監控社會中的消息來源保護:《史諾登揭密後的新聞業》〉,由陳雅琪撰寫

 

先從專題談起,三篇論文從華語媒體市場與文化政治的縱深處,建構豐富的架構和研究內涵。作者看到華語媒體市場變化的方方面面,並在學術缺口有所突破,提出新而複雜的理據,帶給我們新而廣闊的視野,檢視中國走出去和臺灣走出去的影響和互動關聯。

 

論文不但說明國家資本主義和待從主義的新關係,後儒家影視劇的東亞新觀念,以及運動勞力遷移和幽微抵抗的國族意識,也提供國家掌控傳播過程的「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在深層操作。這個專題的實證研究,不但需要這樣的研究視角,也需要研究者對文化政治、政治經濟、媒體發展等重要變數,作深入細緻的探討。

 

戴瑜慧的「流動的資本與走出去的中國:以香港無線電視產業的資本併購與執照審查為例」,在實務和概念層面,討論香港媒體環境裡,港府如何在2009年既宣布開放新的無線電視執照,卻在表態政治的氛圍下,催化媒體所有權與政治立場向親建制派靠攏。她提出中共領導層政治思想的「向外主權觀」、「敵我對立觀」,以及「文化走出去」政策和金融資本的關係。帶給我們更宏觀的歷史和文化政治視野,觀看這種新的投資文化與擴張手段,如何造成中國政府對港媒的控制擴張和分配偏差,侍從政治與金融資本的結合運用,如何建立跨地區、跨產業的「黨─官─資」三位一體聯盟的傳媒與政治的相互影響,卻也造成新聞自由的失落和傳媒賦權的萎縮。

 

賴以瑄的〈蔡岳勳後儒家影視劇的東亞國際化與市場競爭〉分析臺灣製作人兼導演蔡岳勳,如何以東亞國際市場為目標,製作影視劇。除了以明星號召力、製作不具明確社會歷史背景、呈現東亞儒家父權權威文化問題的「後儒家影視劇」。在這個歷史脈絡下,看到蔡岳勳在2000年之後,如何以刪改版進入中國大陸;2010年代市場重心移轉到大陸及與其合作後,更逐漸抛棄臺灣特有的世界觀,但也面對臺灣社會的質疑。作者觀察跨文化製作者進入不同影視市場,需要打破一些既有框架,找到影視劇在不同國際市場的光譜不同位置,才能爭取新觀眾的收視與認同。但也需反思與批判拿掉什麼臺灣元素的選擇,面臨什麼困境。

 

自從1999年綽號「籃球博士」的籃球員鄭志龍進入中國職籃,臺灣籃球員遷移中國比例已經大增。胡嘉洋和陳子軒這篇論文描繪臺灣籃球人才遷移中國的媒體再現圖像,在〈臺灣籃球人才遷移中國的媒體再現與國族意涵〉一文中,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面向進行批判論述分析。本文提及臺灣後現代國族調性,使得媒體再現的中國打球環境,充滿臺灣國族論述運作的樣貌,包括兩岸球風差異、主客場文化等,也顯示彼此運動文化的差異與衝突,刺激兩岸之間不一樣的國族認同。

 

三篇專題論文共同擘畫媒體政治經濟與文化戰略的新走向,也考慮從宏觀的歷史文化與地緣政治視角,以及新方法,探討華語媒體市場的最新發展。論文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民族國家在跨國跨文化的空間,可以以文化政治作為槓桿,擴大或限制各種可能,既能強固既有利益,又藉著資本主義邏輯,形成影響華人傳媒市場及社會的複雜因果鏈。

 

本期另一篇重要論文,是蘇柔郡和吳筱玫合寫的〈高中女生使用Instagram之日常美學:符擔性觀點〉。作者以符擔性理論(affordance theory)透過深度訪談和後製相片分析,探討高中女生如何感知Instagram的科技符擔性,如何與之互動,並在互動中創造製作哪些新的實踐樣態。近年來,Instagram女性使用者日漸增多,而Instagram的虛擬社交、以圖為本的特性,如何讓高中女生自我展演日常生活,從事相片分享,並導向品味和美感,是個相當有趣的課題。兩位作者剖析Instagram如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也藉著玩轉Instagram的內容策略,為記錄生活提供新線索,創造多樣的「實存」意義。

 

本期的書評由陳雅琪撰寫〈監控社會中的消息來源保護:《史諾登揭密後的新聞業》〉,本書原名Journalism after Snowden: The Future of the Free Press in the Surveillance State,去年(2017)才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陳雅琪深入閱讀,帶來精采評述。書評作者先從史諾登揭密為美國的新聞業投下了震撼彈談起,並指出,由於史諾登的揭密,為新聞實務上矢志保護消息來源、平衡國家安全與公共利益的信念提出警告,還挑戰了民主國家內涵的想像,因而吸引眾多新聞學者聯袂為文思考「史諾登之後的新聞業」的可能面貌:呼籲新聞工作者必須增加軟硬體加密技術知識、更關心線上資料的數位足跡;作者站在另一高度,警示民眾對國家和商業利益綿密的監控有更高的覺察與批判。書評從「現象」、「新聞場景」、「場景中的活動」展開探討,文字流暢,細膩解構後史諾登的新聞業面貌和問題,值得一讀

 

本刊今年加入國際學術期刊的DOI系統,從本期開始,每一期刊出的每篇論文都有DOI識別碼,有助快速尋找文獻及論文引用,提高論文的能見度與學術影響力。本刊也將回溯過往期刊的論文,整體作相關編碼,提供新的服務

 

 

《新聞學研究》主編 蘇  

20183

2018/ 春
No.135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