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劉昌德  
編輯室報告

        網際網路在廿一世紀社會創造了新的傳播型態,也將上世紀我們熟 悉的大眾傳播碾壓變形。研究與實踐公民新聞的陳順孝教授嘗言,這一 景況就是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基地三部曲》 (Foundation series)一開頭所描述的場面:銀河帝國(大眾媒體)已進 入勢必崩解的路徑,但新興的「基地」(網路社群)卻仍是有待建設的 空曠荒野,人類社會(傳播媒體)正走入殘酷的混亂時期。

        這寓言或許代表傳播領域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歷程。在生產工具與關係的演變下,既有的秩序與結構遭到摧毀,媒介經歷解體與重組。學界描述與分析此一破壞過程之外,也希望能指出其所創造的新生面向。

        由蔡琰與臧國仁所著的〈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一文,探究新媒體對傳播敘事的「創造性破壞」,析論了新型態敘事的跨界與超越特點,將顛覆過去以靜態文本結構為對象之研究傳統,而帶來理論層面上的創新方向。

        理論思索之外,本期另三篇論文則以現實的在地社會運動為研究個案或對象,分析網路在社會變革與媒體使用上的「創造性破壞」。陶振超的〈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透過兩項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指出社群媒體改變了社運參與者在人口特徵的背景特性、提升社運動員範圍,也造就個人大眾傳播。劉慧雯的〈建構「倫理 閱聽人」:試論社群媒體使用者的理論意涵〉,則以 2014 年掀起巨浪 的 318 學運為個案,討論新傳播環境下的使用者轉變,建議傳播研究的對象需從「個別的閱聽人」轉向「與他人聯繫的閱聽人」。

        林仲軒的〈表演認同作為其他途徑的政治:澳門網民的實踐經 驗〉,更跨越理論關切,進一步貼近澳門當地的社運「現場」,聚焦在 網路社運與政治反抗的議題。他以網路社群的長期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 為基礎,分析指出澳門的網路使用者如何透過論述與創意行動,抵抗官方支配的國家認同,而能體現政治性的批判精神。

        本期書評由黃順星執筆評介《新聞業危機的再思考》一書,該書主題反映新聞實務與學術界面對「創造性破壞」的普遍憂慮,但不同於此 主題中過往多從科技與經濟角度思考的論述,該書編者 J. Alexander 指出,新聞業要往前邁進,就得實踐「傳遞社群共享道德與情感」的文化承諾,而非僅僅自視為一門傳遞資訊的技術。

        最後,為了更方便本刊讀者與投稿者的學術社群討論,本刊在編輯 體例上進行了三點微幅調整,謹此說明:

1. 摘要字數:中文 450 字以內,英文 250 字以內。


2. 註解數量:建議每篇文章之註解以 15 個為限,而註解計入總字 數。


3. 註解位置:由文末註解改為隨頁註腳。

劉昌德

2017/4/12

2017/ 春
No.131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