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徐美苓  
編輯室報告

       傳播研究主題的創新與發展,不僅來自於傳播科技的推陳出新、環境變遷對社會的衝擊,也來自人類對傳播者、閱聽眾、公民身份思維的不斷反思與演進。本期內容有幸透過不同類型的論文,與讀者分享這些傳播論述,期待能開啟更多對話,激盪出學術延展的契機。

       首先是規劃近一年的〈線上遊戲與媒體文化〉專題論壇,我們邀請林鶴玲、孫春在、鄭凱元、林羽婕、林宇玲五位專家學者,分別從「社會文化」、「數位學習」、「數位哲學」、「遊戲美學」與「性別研究」等角度撰寫短文,再透過「圓桌討論」的對談形式,進行更聚焦的交流。本期亦有一篇由蔡行健撰寫的相關書評〈電玩遊戲中的哲學省思〉與此論壇搭配。在此,我們特別謝謝論壇與書評編委張玉佩老師在籌劃與彙整此專題上的巧思與費心。

        本期有四篇一般論文。孫曼蘋的〈在地發聲、媒介素養與社區行動〉研究,以十年左右時間觀察與追蹤九二一大地震後在重建區的《員林鄉親報》營運,探討社區公民如何通過參與社區媒介產製及運作、從做中學習得的媒介素養及賦權過程,而促進其個人和社區改變。賴祥蔚與孫式文同樣討論「隱喻」概念,前者在〈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觀念市場隱喻的溯源與檢視〉一文中,從思想史與觀念史的角度切入,探討觀念市場隱喻與古典思潮在追求真理的論述上的差異,並進行案例與論述思潮的對照比較;後者的〈隱喻與數位文化:由傳播與價值批判的角度省思〉論文,則以因推動自由軟體和自由文化陣營相繼建構出與財產分庭抗禮的隱喻為對象,描述隱喻之間相互牽連的情況與意涵。順著民主化思維的路徑,王孝勇藉〈Mikhail Bakhtin 狂歡節概念的民主化意涵:從批判取向論述分析的理論困境談起〉一文,闡釋如何透過Bakhtin 狂歡節語言與身體論述所揭示出的「由下而上」的語言過程、語言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辯證關係,檢視批判取向論述分析的理論困境。

        研究誌要的內容旨在進行議題或概念開發,或對重要議題進行初步資料之彙整、討論與分析等,本期兩篇研究誌要正彰顯了此特色。林東泰的〈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從參酌各家敘事論述觀點,試擬內容與形式融於一體的電視新聞敘事結構;潘祥輝在〈社會主義國家「傳播失靈」現象的組織社會學分析──以中國及前蘇聯為例〉一文中,透過對前蘇聯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組織結構的分析,探討「傳播失靈」現象與社會主義體制間的內在關聯。本期兩篇書評除前述與專題論壇相關的一篇外,第二篇則是由李衣雲評介由日本媒體哲學論者大黑岳彥所著述的《「資訊社會」是什麼?──前往〈媒體論〉的前哨》一書。

        本任編委會的任期即將屆滿。在國內外華人傳播學界的重視與關愛下,這一年的工作量雖沈重卻豐碩。值此任期尾聲,本人由衷感激四名編委會成員林靜伶、林鶴玲、陳炳宏、張玉佩等教授的投入,以及五名助理編輯吳姿嫻、劉忠博、楊睿愷、陳鴻嘉、徐孟延等人幾近全年無休先後的參與;我們謝謝諸位投稿作者將寶貴論述惠賜本刊,以及對漫長審稿過程的耐心;本刊評審謹慎專業的精神同樣讓我們感佩;上述來自大家的支持,在在使得《新聞學研究》這塊老字號招牌的學術園地得以茁壯。本刊下一任主編為馮建三教授,我們歡迎經驗豐富的馮教授回鍋接下主編重擔,也期冀大家持續予以本刊鞭策與鼓勵。

2011/ 夏
No.108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