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1/12/08文章介紹:行動上網對電腦上網與傳統媒體使用的影響之世代差異與跨時性趨勢描繪

文章作者:李政忠(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當你又收到 長輩圖 時

是否想過,現象背後反映出何種傳播趨勢?

 

==

傳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究竟是取代、互補

或是以其他關係並存,幾乎已成傳播學門的恆久話題。

 

如今,行動化的網路服務漸趨普及,行動上網與其他傳播媒體使用間的關係,同樣成為熱議話題。其中,#世代因素如何影響媒介使用,更是傳播學者心心念念的探索焦點。

 

過去已有豐富成果描繪不同世代的台灣人媒體使用群相。但它們多採用 #橫斷式 的樣本資料,因此也相對缺乏從歷時性角度觀察趨勢變化。

 

著眼於此,#李政忠 採用了傳播學界中頂港有名聲、下港最出名的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整合2012-2016年的調查資料,希望藉此觀察不同世代的跨媒體使用趨勢變化。

 

透過歷時性資料分析,研究發現,行動媒體已後來居上,成為所有閱聽眾最主要內容與服務接收管道,且代間差異幾乎消失。

 

此外,所有世代的行動上網與電腦上網時間都逐年增加,但在傳統媒體使用時間方面,除閱讀報紙有明顯逐年減少的趨勢,廣播、雜誌、電視的閱聽時間並未因上網時間增加有顯著減少的情況,且行動媒體與電視有顯著的互補性。

 

這篇文章另一特別之處在於,#李政忠 援引 #結構化理論 為論述基礎,並將「世代差異」視為結構與能動產生交互影響作用的變項。

 

這使得看似抽象模糊的社會學理論,在方法層面的可應用範圍得以拓展,不再限於描述或詮釋社會現象,因此也就提升了理論的實證應用價值。

 

不過,#李政忠 也提醒,世代差異只是可用以探討結構化理論的其中一個變項。更全面地為理論發展更確切的操作型定義,還是一定要的啦。

 

==

看到這裡,你發現了嗎?

 

我們常以為新媒體是年輕人的專利,儘管新媒體的先期使用者還是少年仔比較多,但長輩的好奇心仍然不容小覷,媒體使用型態也隨之變動不居。

 

此外,不同媒體間,可能展現為取代、互補,甚至是因時因地制宜的「增補」關係。換句話說,關係形式並不必然非此即彼,也不必然固著不變。

 

既然結構化理論凸顯了外在因素對媒體使用的影響力,那麼除了世代以外,你覺得還有什麼因素,可以作為理解「結構—能動」互動關係的變項呢?

 

等你想到新的題目,再搭配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 一同服用,保證靈感不絕如神助、妙筆生花停不住~

#認同請分享

 

==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呷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行動上網對電腦上網與傳統媒體使用的影響之世代差異與跨時性趨勢描繪 141期-3 

 

 

延伸閱讀:

張郁敏(2015)。〈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新聞學研究》,124: 83-116

蘇建州、陳宛非(2006)。〈不同世代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0: 205-234

 

同場加映:

《中華傳播學刊》第30期「傳播調查資料庫與網路使用研究」專題

 

 

圖片資料來源:http://files.rei.idv.tw/thumb/older.html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