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大眾專區
大眾專區
2020/01/29文章介紹:試探「他者」在社群網站自我敘事與記憶建構中扮演的角色:以臉書親子文個案為例

文章作者:王右君(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撰文介紹:劉倚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當你在社群網站上發文時,是如何「想像」你的讀者呢?

 

過去,人們常有收存具特殊意義之物的習慣,這些物件在未來可能成為喚醒特定記憶的觸媒。就如同普魯斯特之於他的瑪德蓮娜蛋糕,僅僅只是香氣,就能引領普魯斯特成為記憶的時空旅人。當然,也有人透過書寫來保存回憶。 在過去,因為幾乎不涉及他人觀看(但偶而還是要提防……you know( ͡° ͜ʖ ͡°)),這種書寫方式大多為自我對話,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

 

但也因「書寫」的特性,這種記錄方式不可避免地有著選擇性呈現的建構成分。 到了社群媒體時代,保存回憶的初衷雖然不變,但在社群網站上書寫回憶的方式卻起了很大變化。原因在於,社群網站乃是促成互動對話的分享平台,在強調分享文化的書寫環境中,書寫回憶已不全然是個人自我的對話或記錄。舉凡重要他人、普通朋友,甚或點頭之交,都有可能看見你的發文動態並與之互動,這些他者,也就是讀者,一定程度上將影響你的回憶書寫策略,以及你如何看待「書寫回憶」這件事。

 

為了瞭解「他者」在自我記憶建構過程中的角色,王右君打造了他者在社群網站敘事記憶中的影響模式。同時輔以經驗案例,王右君進一步探討思索,社群網站在提供個人記憶銘刻的場址和傳播互動媒介之際,如何因其殊異性而左右了記憶生產的過程及實質內涵。

 

研究發現,四個敘事記憶案例中,最主要的書寫動機皆來自於敘事者本身的某種內在欲望——不想遺忘、想要分享,或希望自己受到理解和肯定。而正面回應敘事記憶的讀者,則多少扮演協力誘話者的角色,鼓勵敘事者持續進行日常記憶的微型敘事。於此同時,敘事者也會明確意識到外部他者的存在,因此會在書寫時進行不同程度的自我審查。

 

正因如此,王右君指出,社群網站固然擴充了與他人分享生活經驗的途徑,激勵人們以文字和影像符號紀錄生命歷程,但它也限制了記憶反思的層面和範圍。特別是,當社群網站的隱私設定越傾向寬鬆,想像/實際閱聽人的身分不確定性越高,人們就很可能選擇自認最寬鬆的安全範圍進行篩選和詮釋工作,終致決定最後記憶再現的內涵。

 

換句話說,他者的聆聽與觀看除了作為強化表述與揭露的誘因,同時也可能阻撓了敘事記憶的全面揭露。

 

看到這裡,你發現了嗎?

 

就如同Goffman對社會互動的理解,社群網站作為與他人互動的場址,同樣也是一種表演「前台」,敘事者的自我審查,則標誌著一種屬於「後台」的思維行動。 而作為讀者,無論你是否看見別人「曬生活」的動態,又是否留言與之互動,都有可能影響作者的書寫策略,甚至進一步影響作者的生命回憶。 仔細想想,當你在社群網站發文時,是否也會像本文研究發現一樣,在書寫時會受「他者」影響?原因是什麼呢?而你是否為這些他者採取了不同的寫作策略?

 

明阿仔寫論文ㄟ氣力 今阿日攏呷你傳便便

 

好肩膀,不站嗎? 緊來下載原文,看看作者怎麼說:試探「他者」在社群網站自我敘事與記憶建構中扮演的角色: 以臉書親子文個案為例 141期-2

 

延伸閱讀: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 131-167。 孫維三(2016)。

〈如何說故事: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中華傳播學刊》,29: 81-107。 胡紹嘉(2014)。

〈記憶寫作、日常生活與社會存在:以詹宏志的懷舊敘事為例〉,《新聞學研究》,118: 87- 129。

 

圖片資料來源:http://rheaspeaking.weebly.com/uploads/4/8/8/0/48804991/9789329_orig.jpg

關鍵字: 新聞學研究,政大
分享: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