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江靜之  
編輯室報告
溝通/傳播是人類發展文明不可或缺的能力與活動。人們透過溝通/傳播進行傳承,也在溝通/傳播中改變。是溝通/傳播讓我們得以觀看、想像萬千世界,也是溝通/傳播賦予我們創造世界萬千。
 
      本期四篇研究論文皆與語言、溝通及傳播之力有關。而且,論文主題也展現四位作者長期耕耘的研究興趣與成果。羅彥傑的〈「失智」病症污名報導之流變:以1951-2010《聯合報》檔案為例〉一文,運用Fairclough的論述分析法,解析新聞如何透過文字,汙名化「失智症」。透過分析長達六十年的相關報導,羅彥傑發現「癡呆」一詞直至1980年代後半期才與「老人」、「失智症」連結,且從2000年開始才被「失智」取代,用以指稱失智症。而且,羅彥傑指出,新聞常簡化社會事件,將災禍歸咎於「失智」,再將「失智」與「老」連結,形塑出「厭老」、「懼老」的氛圍。雖然,新聞報導失智症的名人會用較長篇幅,且抱以更多同情。透過此文,讀者能夠清楚看見,新聞文字如何在不同時期的臺灣社會中,為那些被視為客觀存在的病症建構「意義」,也建立了我們的社會觀。
 
      雖然媒體可透過「語言」建構我們的世界觀,如同羅彥傑指出失智病症在新聞報導中被「汙名化」,但這不表示受到汙名化的人們沒有任何抵抗或改變的機會。何況,傳播研究關注的從來不是靜止的「語言」,而是在各種交錯情境中的「語言使用」(溝通),進而開啟其他溝通實踐的可能性。管中祥的〈去除污名與自我培力—精神障礙者的社會對話行動〉一文,便是以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作為觀察對象,研究其如何以「會所模式」,提供精神障礙者內部討論及與民眾對話的溝通機會,自我培力,去除汙名及重返主體。管中祥透過十個月的參與觀察與六場深度訪談,描繪「會所」如何將精神障礙者定位為「會員」,提供各種內外部溝通實踐的機會,如主持及參與會議、參與「真人圖書館」及「公民記者」等,進行培力。更讓會員進入「安康平宅」,協助其他精神障礙者,使其有機會積極投入改變社會的行列。透過此文,讀者可一窺機構可以如何透過(溝通)活動設計,培力社會弱勢者,使其重拾主體性。
 
      當然,「語言使用」並非僅指口語及文字。事實上,包含圖、影像在內的視覺語言也是傳播研究的一大重點,其重要性在今日有增無減。而論及視覺語言與再現,便不可忽略「電影」的影響力。倪炎元的〈認同、黑道敘事與臺灣政客形象:港產電影的「臺灣政治」再現〉一文便透過三部香港電影,旁徵博引,分析港產電影如何再現臺灣政治。倪炎元發現,三部港產電影大多由港星演出臺灣政客主角,且以「黑道」作為主要敘事,批判「政界/黑道」的依附關係。而且,倪炎元認為,這三部電影建構的是「去價值」的政治奇觀,且將「臺灣」形塑成鏡像他者,用以強化香港民眾的自我認同。透過此文,讀者可以明白,這些可能被當成娛樂的電影其實與所有傳播媒體相同,在建構人們的世界觀與自我身份上,佔有一席之地。
 
      而「所有傳播媒體」到了今日,彼此連結、衝突、對話或融合的機會更甚以往。研究者也跨越過去以個別媒體/媒介,如新聞、電影等,作為研究對象的方式,進行跨媒體/媒介研究。賴玉釵的〈奇幻經典之跨媒介網絡建構及敘事策略初探:以《哈利波特》故事網絡為例〉一文,探析敘事者改編奇幻故事,如何建構跨媒介的故事節點及文本群集,以召喚閱聽人參與。賴玉釵從「故事」與「媒介」延展兩方面,分析跨媒介(包含書籍、電影、電玩遊戲等)故事網絡。進而,賴玉釵也建議敘事者可善用視點游移;參照閱聽人的互媒知識,如其預期的故事形式或劇情公式,幫助閱聽人聯想;再述原著但不敘明細節,以引發閱聽人懸念等。透過此文,讀者可從敘事者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設計跨媒介文本,提高閱聽人的涉入及參與度。
 
      當然,所有傳播媒體的設計、再現與影響,都與其所在之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情境息息相關。本期書評為〈在衝突與融合中蛻變的韓國智慧科技產業〉,由趙小曼介紹Dal Yong Jin於2017年出版之Smartland Korea: Mobile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趙小曼不但有條不紊地介紹本書之論述結構與重點內容,更提出精闢評述。對此主題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先讀本期書評。
 
      我從今年8月1日起,擔任本刊主編。首先,我要代表《新聞學研究》感謝前任主編蘇蘅,以及前任編委會委員林淑芳、林翠絹、林靜伶、林麗雲、徐美苓、陶振超、須文蔚等教授的辛勞付出。此外,本刊能順利運作,也要感謝編輯助理楊鎵民及吳俊葵的協助。其次,我要向新任編委會委員致謝,謝謝你/妳們於百忙中,願意擔任本刊編委會委員,對我這個「菜鳥主編」伸出援手。
 
     《新聞學研究》可說是陪伴我(學術)成長的主要中文期刊,因為我從碩士班開始,就以刊登在《新聞學研究》的論文作為學習的標竿。如今接下主編一職,我將以此自勉,讓《新聞學研究》繼續發揮它的影響力,期能擴大對話,並提升臺灣傳播學術研究品質。當然,要達此目標,還需要各位學術先進繼續支持本刊,不吝賜稿。
 
      最後,要感謝過去協助本刊評審論文的學術先進。若沒有各位評審的無償付出,本刊無法提供投稿作者回饋,更無從開啟學術對話。也希望所有讀者在未來一年,繼續支持本刊。《新聞學研究》會持續努力,與臺灣傳播學界一起前進,迎向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未來。
《新聞學研究》主編 江靜之
2018年9月
2018/ 秋
No.137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