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新聞說故事新探索  /蘇蘅
編輯室報告

當代文化有各種說故事的文化,新聞是整合各種說故事方式的最重要力量,正如傳播學者Schudson2003)所說:「新聞在公共論述居於主導地位,也是共同經驗和真實意義的流行概念」p. 13。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當代新聞媒體及其豐富多樣的文本,已在社會扮演兩種重要角色,其一是以論述定義並且建構了社會重要議題,另一角色是以豐富的訊息,照亮與關懷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並發揮影響力。

 

 

本期《新聞學研究》就以新聞、新聞攝影、及網路論述(「另類新聞」)說故事為題,推出「新聞說故事新探索」專題,包含四篇論文。這四篇論文關注的主題各有不同,展現新聞與恐怖主義、動物議題的歷時敘事策略、新聞攝影奇觀、以及被視為主流新聞重要來源之網路八卦文化集體共感的嶄新討論。四篇論文創新之處在於:以不同往昔的公共論述、情感敘事、影像傳播新視角、以及八卦文化和政治論述的交互運作;交織新的研究興味,豐富研究的視角。這四篇論文希望引入更多類似議題的關心與實證研究的火花。

 

 

本期推出兩篇書評,兩本選書均有相當份量,第一篇書評以目前臺灣學術界普遍關心的研究倫理審查,評介《倫理帝國主義: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與社會科學》(Ethical Imperialism: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這本書,並有深刻的批判。第二篇書評是Routledge最新的出版《永久在線、永久連結》(Permanently Online, Permanently Connected: Liv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a POPC World)一書,編者之一為德國重要傳播學者Peter VordererVorderer被喻為傳播學界的先驅思想家,這本書認為當代手機無時無刻不在連線,已經顛覆人們從離線世界到在線世界的心理感受、經驗和行為。書評提出本書如何開啟研究和理論的新方向,但也提出深刻反思。

 

 

《新聞學研究》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於19675月創刊,今年正好邁入第五十年,是臺灣第一本進入TSSCI的中文新聞傳播學術期刊。《新聞學研究》雖然歷史悠久,然而刊登論文與時俱進,皆是具有前瞻性、學科整合、高品質特色的論文,探討新聞傳播文化、新聞傳播歷史、大眾傳播、文化研究、政治傳播、跨文化傳播、傳媒產業、新傳播現象等,舉凡學術理論、實證研究、法律政策、歷史與批判研究,在這本期刊都沒有缺席,關注焦點跨越時間空間和文化界限。

 

 

就以本期專題論文來看,林照真的〈恐怖主義與媒體:檢視美國反恐戰爭、伊斯蘭恐慌與半島電視台〉一文,是以國內極少關注的恐怖主義與媒體為討論主題,作者訪問半島電視台十四位主管或記者,均為首創。研究發現,阿拉伯世界和西方社會對於恐怖份子與恐怖主義有截然不同的認定標準,記者不但要報導恐怖主義,還要面對恐怖主義的威脅。這篇論文深入討論該媒體的特殊處境和難為之處,值得國內媒體和研究參照。

 

 

臺灣媒體再現近年有情感化趨勢,其中社會上最常見的議題之一是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王志弘、高郁婷、葉文琪三位作者的〈從牲畜到毛孩子:臺灣報紙動物再現的劃界敘事與情感化〉一文,分析從1950年到2014年間的動物議題如何在報紙再現,並以敘事劃界效果和情感化策略分析六十年來的敘事策略變化。這篇論述發現動物倫理議題是開展變化的介因,激發情感化傳播對公共議題的召喚,更凝聚社會大眾對這個公共議題的關懷,產生「動之以情」的情感化敘事趨勢。因此在動物權利、福利的推展上,發揮很大影響力,引發更多人共鳴。

 

 

郭力昕的新聞攝影裡的「生活」與「日常」的奇觀化導引讀者進入新聞另一種敘事主流:影像說故事,透過荷蘭World Press PhotoWPP)過去七年的「日常生活的得獎作品」,剖析西方新聞攝影獎競賽機制所主導的代表性影像,如何看待「生活」與「日常」。研究者以「日常生活」得獎作品攝影語彙或表現概念的四種特質:異國情調、藝術表現、戲劇效果和攝影修辭為分析主軸,發現不少作品兼有兩種以上的特質。這篇論文分析WPP的「日常生活類作品如何承繼《生活》雜誌愉悅或驚奇地「看看生活、看看世界」的基本內涵,但是更建議新聞攝影研究者與實踐者需要藉此展開新的思考,反思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對媒體影像生活的規訓,才能尋求根本解放之道。

 

 

批踢踢八卦是臺灣當前最重要的網路文化場域之一,也是網友推噓文分享資訊、無所不談、最有人氣的言論廣場,常被主流媒體擷取作為新聞素材,更是顯現當代媒體社會的代表現象。林思平的〈網路八卦與真理政治:批踢踢八卦板之閱聽人研究〉從八卦文化意涵、網路八卦看板特質出發,從真理政治機制的概念切入,以深度訪談訪問三十名閱聽人,本研究發現批踢踢網路八卦看板的資訊流通和運作,牽動網路的討論方式,累積對真理政治的認識,而且這個場域裡集體想像已超越真正的想像,成為情緒共感和集體行動的社會權力實踐場域;作者最後提出看板能否發展出公共領域形式的觀察,別具意義。

 

 

蔡如音的書評〈除了自保與服從之外:《倫理帝國主義》的啟示〉,碰觸近年所有研究者面對的問題:研究倫理審查。這本書《倫理帝國主義: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與社會科學》,探討的雖是1965年至2009年的45年間,美國IRB制度如何成立與壯大,評論內容卻觸及臺灣現行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反思與經驗,並討論倫理審查行政程序和倫審制度在干擾、瑕疵中,產生哪些新難題以及對研究者的影響,得以浮現在地問題。

 

 

韓義興〈手機馴化的在線慣性與在線警覺:《永久在線,永久連結》〉書評,選了2017年出版的Permanently Online, Permanently Connected: Liv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a POPC World一書評論。本書雖然上市不久,已被國外多所大學選為傳播重要教科書。本書共有六部分、二十四章,除了探討行動通訊為社會帶來的新現象、新問題,也孕育新效果。韓義興先說明新的傳播議題已因研究場景拉到行動通訊,使得新的研究路線相應而生;也強調,書中雖然探討行動傳播對人們的使用期待和彼此持續不斷的溝通,背後則是「永久在線、永久連結」,造成人心的衝擊與顛覆,顯示行動傳播已為理論論述、研究方法和效果研究帶來啟蒙新頁。本篇書評最後不忘評述指出,書中稍偏正面論述的缺失,使得新典範的提出,仍須經過後續研究再驗證,跨文化研究再探究。不過,本書打破一般人對行動傳播的慣性思維,既見樹也見林。

 

 

《新聞學研究》本期起由新團隊接手,主編及編委會成員均已改選,本人很榮幸擔任新任主編,期能在未來和編委會編委成員共同努力,與傳播領域的研究者、作者共同交流切磋,耕耘這塊優質而重要的學術園地。

 

 

在此,特別要向前任主編劉昌德、編委會編委王嵩音、江靜之、吳筱玫、林宇玲、林靜伶、須文蔚、劉靜怡、徐美苓、臧國仁等教授及工作團體致謝,這個優秀團隊過去協助本刊所有編務,推展順利;尤其編輯助理吳岱芸和鄭閔文耐心處理編輯庶務,功不可沒。新任編委會的編委深具學術研究多元專才,他們加入團隊後,已為期刊進行新規劃。未來除了持續收刊傳播學界高品質論文外,也將推出新專題。

 

 

國內新聞傳播學術社群持續成長,高品質的學術期刊不斷出現,相信在良性競爭下,能夠共同領航華人新聞傳播學術的新研究方向。

 

 

我們的期刊是開放的,歡迎各類研究論文及書評投稿,期待所有學者、專業人士、作者、和讀者繼續給予支持與鞭策。

 

 

《新聞學研究》主編 蘇  

20179

 

註: Schudson, M. (2003). The sociology of news. New York, NY: W.W. Norton.
2017/ 秋
No.133
X

忘記您的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