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16-1007 GPN2005600032
前期出版
前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 劉昌德  
編輯室報告

        當前大多數傳播學界研究者,在研究與寫作過程中,都離不開線上 期刊資料庫。過去來回穿梭於不同圖書館的龐大書架間、翻找比對材 料、在書桌上費心抄寫引述各家著作、與編輯書信往返溝通等,凡此種 種案牘勞形的工作,現在都被快速地濃縮在一方螢幕與鍵盤之間。

       網路科技改寫了學術工作的樣貌,與此同時,少數取得壟斷地位的 線上期刊資料庫與其附帶的各項服務,脫離工具性角色,逐漸成為評鑑 學術能力的核心指標。這些年來人文社會學界對「i」的反思與批判不 斷,但並未能撼動跨國期刊資料庫與衍生的類似評比制度的宰制地位。
       
       如同媒介中心觀點下的恆常提問,新媒體為人類帶來的是利是弊,我們或許也可以這樣問:線上期刊資料庫與其衍生物,為學術環境帶來的究竟是利是弊?
 
       跳脫媒介中心觀點,我們知道技術始終來自社會,利弊之說也難脫使用方式與脈絡。所以上述提問絕非一道是非題、甚至也難以簡答,而必須透過深入描述與分析各種不同的新科技使用情境,才能拼湊出上述問題的可能回應。以此作為觀看角度,本期中有三篇研究論文分別從不
同社會脈絡、不同使用者、不同情境等狀況,回應網路媒體對社會影響的大哉問。
       
        探究新媒體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管成雲以民族誌方法深入觀察 分析中國農村的弱勢兒童,詳細描述網吧(台灣稱為「網咖」)的使 用,讓留守兒童(台灣情境中的類似狀況接近為「隔代教養」)感受到 愉悅、但也對這些弱勢群體的社會交往產生負面衝擊,而網吧產業卻能 藉以進行農村的「圈地運動」而從中得利。
       
        聚焦在台灣新聞媒體與網路使用,林宇玲的文章探討參與新聞公民平台的女性,是否能夠從中培力,而有助於社會與新聞場域中的性別平等。她指出,社會脈絡的性別結構,包括象徵暴力、性別不平等、及勞動市場性別分工,仍對新科技的使用與解放潛能,有決定性的影響與限制。劉蕙苓與羅文輝的研究,則對台灣新聞工作者的社群媒體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記者雖然認同社群媒體可以擴展多元影響,但普遍仍擔憂報導內容的專業性會受到負面衝擊。
           
         另外,宋紫薇與周文傑文章,則是以網路論壇上的影評為研究對 象,分析網路上閱聽人對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解讀模式與側 重內容,是否與個人的信仰有關連性。
         
         本期書評為媒體史學者 J. Peters 的《不可思議的雲》一書。蕭旭智 透過文學性的個人筆法,從學術角度評介了這本媒體史論。該書回到人 類傳播技術的發展,以哲學角度討論各種「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或意 義,對於包括雲端科技、Facebook、Google 等當代新媒體的關鍵角色, 也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向。
         
         各家研究對網路的社會影響,之所以言人人殊的原因,在於探討的 個案、焦點、及更寬廣的使用情境與社會脈絡,都各自不同。回到前述 學術環境中的線上期刊資料庫角色提問,這項技術物本身並不會、也不 該超越或異化於使用者;所以如何讓線上期刊資料庫的使用歸於工具, 而不是在追求短期可見之量化數據績效的壓力下,導致多數學術工作者 因此「役於物」,應該是包括傳播界的學術圈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劉昌德
2017/7/14 
2017/ 夏
No.132
X

忘記您的密碼了?